正文_第97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四节)(97)(1 / 2)

加入书签

 第六十四节:红颜一朝返江乡,勾吴古国宴群芳。

(97)

话说大秦武威2年,公元1650年年初,这一年过了年不久,李侔、黄宗羲、王夫之等,代表大秦与大清在北京城签订了条约,是为“秦清北京条约”,按照约定条款,清廷须于三月前按照协定退出关内。

年前易铭带着数万大秦僚属,风光无限地入驻南京。钱虎乙早就准备好了,易铭浩浩荡荡之众,那内廷的,就住于江宁织造府,其余人等,也在周边就近安置。思沅、怡晴及魏如是等易铭的心肝宝贝,全部住进织造府内西花园。

易铭知道,这江宁织造府就是曹雪芹祖上三代居住过的地方,也是曹雪芹诞生的地方,红楼梦中,大观园也以此为原型。同时,这江宁织造府还是后来康熙、乾隆下江南时的行宫,据说康熙六下江南,其中五次就住在这里。

不过易铭看来,这时候的江宁织造府并不如后世奢华雅致,规模也不大,和自己在遵义的王府差不多。

易铭本想住江南总督府,那钱虎乙也已经早早的就安顿好了,他向易铭禀报数次,都说那儿大气,可作为易铭将来的皇宫。

易铭也听进去了,只是后来去见思沅,这女子喜爱西花园,说清净雅致,无碍修行,住进来就不打算走。易铭自然顺着她,于是就便宜了钱虎乙,以总督府为他江南一省宗务、政务、军务署衙。

易铭在南京刚过了年,在北京主持大局的蒋赤信、郑可望、李过、吴能奇等,已数度发报,说清廷退出关内,恢复中华,大秦威服四海,大王德披海内。且北京安定,万民感念天威浩荡,特恭请易铭北上,早日登极大宝,垂拱天下……。云云。

而关于易铭是不是要北上,舆论反应不一,在南京一地,早有士绅官商,力主大秦以南京为帝都。因此竭尽全力,动员各界请命,江南各地劝进易铭登极的奏表、请愿书、万人签名册,如江上浪涛滚滚而来。

易铭一直未表态,因见易铭似犹豫不定,这江南各界代表,无比着急,于是就想方设法,极力阻止易铭北上。

朱信、秦任、钱虎乙、许铎等似乎也赞成,几个天天在易铭面前念叨,说南京历来所处繁华、地当要冲,更为数朝故都,钟山风雨、龙盘虎踞,有王者气象。更兼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物产之富庶,丝毫不输北京、西安。还说这有明一朝,洪武皇帝不也选择以此为帝都么……。

以上种种,令易铭烦透。他绝没有在南京定都的想法,这并非说易铭不喜欢南京,而是出于对天下局势的考虑。

李千秋对他说过,定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疆域的控制,两百多年前,明成祖定都北京,不惜天子守边,就是为此。否则,外族入侵之际,这朱家后世子孙,鉴于北部无关紧要,这疆域可能早就退到黄河之南了。

易铭自然赞同,所以打定主意,这大秦国都,一定要在神圣的北京,何况大臣之中有如此想法的也不少。比如顾炎武就说,凡是以南京为帝都的朝代,大多短命王朝。

易铭不迷信,但他那个时代的首都就不在于此,所以,他权衡再三,决心已下,决意北上。

易铭想到洪武皇帝朱重八,突然记起来一件事情。原来秦任前几日对易铭说过,大秦军占领南京之际,南京城内冒出来一些人,不知何处寻得个叫王士元的,称其为朱由检第五子朱慈焕,响应大秦,城中举为内应,城破即拥立此人为王。不过钱虎乙进了城,却叫人将这一伙子全给打散了。

考虑到朱家尚还有不小的号召力,朱由检子女尚还有人健在,虽然死了朱慈烺和昭仁公主,朱慈炯、朱慈炤不知所踪。但其子朱慈焕和其女长平公主尚在。易铭看过史料,知道长平公主虽然被朱由检砍断一只手,好在活了下来,后来在清朝还每受优待。有鉴于此,朱信建议易铭善待朱明皇室后裔,多抚慰笼络,易铭允了。再征求百官意见,同意之余,对易铭宽仁圣心,无不顶礼膜拜。易铭征求了朱信、秦任等人意见,安排人手寻找,不出三日将朱慈焕擒获。易铭叫押来看了,只十六七岁样子,见着易铭的时候,胆怯文弱浑身发抖,正是朱由检第五子。易铭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封他为“明公”,封邑凤阳、蚌埠、定远三县,还下诏拨付专款修葺凤阳明皇宫皇陵,赐朱慈焕开府仪同三司。朱慈焕匍匐于地,喊了易铭万岁万万岁,自称“臣”,易铭见他自我定位很清楚,脑子也很清醒,要求也不过分,于是很满意。

第二日,易铭率领百官,特别邀请“明公”朱慈焕同行,前往钟山南麓明孝陵祭拜朱元璋。他拈香奠酒,正儿八经行了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后来手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安排朱彝尊等人镌刻于石碑之上,以示尊崇优渥。范旷其人,见得易铭此举,感恩莫名、尤为激动,这厮逢人就说:举凡朝代更替、江山易主,古往今来,有谁能像大秦大王这样:对前朝开国君主、皇室遗脉,会有如此尊崇优渥、仁义相待么?

世人听得,莫不身受感同。

就在这日拜谒事毕,已是下午,易铭回到住处,走进西花园,他本想告知思沅、怡晴及琦玉,让她们作好北上准备。

刚进园,见陈沅、思沅、怡晴、七艳及琦玉都在,只是陈沅以手巾频频擦拭眼泪,旁边众姐妹不住安慰着。

见易铭进来,众女子赶紧行了礼,那陈沅啼妆满面残红,越发楚楚动人。易铭心里奇怪,赶紧问道:“姐姐,谁惹你生气了?”

琦玉代为回答道:“大王,这王府内,谁敢惹她生气。姐姐是刚才得到消息,说周兴侯夫人养父过世,夫人感念当年养育之恩,所以难过,哭着呢!”

易铭这才想起来陈沅纷繁复杂的身世,于是说道:“这儿离苏州也不远,何不回去看看?”

听易铭如此说,众人大感意外,其中最为激动的,不是陈沅而是思沅,但见她朝易铭靠过来几步,问道:“大王,此话当真?”

易铭见她依旧身着素服,但清丽气质,超凡脱俗,易铭竟看呆了,他喃喃说道:“妹妹,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思沅激动万分,握住陈沅双手,兴奋叫道:“姐姐,大王说了,准我们回老家去看看。”

那陈沅也感动不已,虽然还在掉眼泪,但内心更多则是欣喜,所以就不住地说着感谢的话。

琦玉一旁又问道:“大王,夫人也要前去吗?”

易铭看了琦玉一眼,心想:你这祖宗又要管起我家里的事情来了,又见她似乎也想出去散散心,就说道:“前头资政电报说将从海路到南京,与本大王汇合后一并北上,他南下需要些时间,这段时间我也想出去走走。眼下在苏州驻守的是周文秀,他发报说苏州形势安好,秩序恢复正常,所以我也想要去看看。你们在场的,一个不落下,全部都去。”

琦玉兴奋不已,早又施礼感谢道:“谢大王,奴家也想去苏州无锡走走看看。只是奴家想问大王,什么时候动身?”

易铭笑道:“吴总管迫不及待呀!我也是如此,这样,你们作好准备,明日一早就出发……。”

易铭话音刚落,底下早欢欣鼓舞,笑哈哈叫喳喳,声响四起,易铭这才知道,就自己身边这些,没一个不想出去转转。

大秦大王巡视苏州,周文秀不敢大意,沿运河两岸,派遣军队一路护送,南京富商大贾,出了份子钱,早准备好了十数条大船,一行浩浩荡荡,沿运河时走时停,如此十来天,方才到了苏州城。

苏州一地,从来让易铭向往的,不过是桃花坞。

桃花坞在历史上多有兴废,最早是农桑之地,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风物一新,称“五亩园”,又名“梅园”。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吴门表隐》誉其“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梅、章两家为世交,梅宣义子梅采南、章楶子章咏华,仿效曲水流觞典故,将两园池塘打通,建双鱼放生池,一端通梅园的“双荷花池”,一端通章园的“千尺潭”。当时郡人多于此春游看花,一时鼎盛。

宋末兵变,梅园、章园废圮不堪。元以后,桃花坞又屡有兴建。明弘治年间,著名画家唐寅以卖画所蓄,购得章楶的桃花坞别墅,取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亦自号“桃花庵主”。

唐寅曾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第一,但在会试时因被人所累而下狱。唐寅由此厌恶官场,鄙薄功名,从而放浪形骸,足迹遍及名山大川。他曾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晚年隐居桃花坞,常与文人墨客聚饮,客去不问,醉便酣睡,很是洒脱。

苏州城外桃花坞也因为唐寅写了一首《桃花庵歌》的缘故,深深地印在了易铭的脑海中,歌曰:“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易铭与随行男男女女,在桃花坞流连一天,到了日暮时分,方才回城。

周文秀早就于府衙大堂,盛宴恭候,他召集了苏州一地士绅名流都来赴宴。

易铭对于这些陌生面孔,均未放在心上,所以敷衍了事。大概见大王兴致不高,周文秀暗暗着急,其时有亲兵跑来,对他附耳这么一说,周文秀这才兴奋起来。他走进易铭,附耳对易铭道:“大王,方总理方大人带了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几个求见大王,大王要不要见见?”

易铭正无所事事,听得这“明末四公子”都叫方以智给凑齐了,所以兴致盎然,如何有不见的道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