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淮河之上夺兵势(2 / 2)

加入书签

孙策扫视了一下厅内众人,沉声喝道:“令全军做好准备。半日之后,我们立即出兵平安县,所有人不得有误。”

众人拱手道:“诺!”

吕布移步船桥之上,看着眼前的成果,内心深深敬服于高顺的协调能力。他将所有船只并列排成两行,彼此之间铁索相连。船帆、船舱等无用之物已经全部拆掉,上面全部用木板铺平,走在上面如履平地。宽约四丈,可以同时满足十余士卒向前冲去。

吕布转向高顺,赞赏道:“伯平,干的漂亮。这样一来,我军就可以随时支援东岸守军,而不用顾忌江东军水军的攻击了。”

高顺摇了摇头道:“主公,并非如此。这样铁索相连,优势很是显然。我军士卒即使不善水战,也可以凭借这个船桥与敌军优势水军相抗衡,而且可以随时出兵增援对岸。但是它的劣势也依旧明显,它们连在一起,无法分散开来。一旦敌军采用火攻,那对于我军将是灭顶之灾。属下虽然在两侧都部署了许多木栈,拦截敌船。并在船两侧覆有混有烂泥、石砾等隔火之物,但毕竟无法消除这个隐患。”

吕布这才注意到船侧黑乎乎的一片,起初还以为就是那个颜色,原来是高顺做的防护。他点了点头,安慰道:“凡事哪有可能那么完美,尽力就好。”然后他转向廖化道:“元俭,此时水势较浅,且布有无数障碍。敌军大船是不可能到达了,如果他们乘小船前来进攻船桥,那一切就靠你了。”

廖化拱手道:“主公放心吧!廖化必定不会让您失望。”

此时突然远处一声大喊道:“主公,敌军来了。”

吕布脸色突变,连忙奔往东岸的营垒,站在上面引目朝远处望去。那里,万余人的大军正陆陆续续的向前奔来。卷起的尘土淹没了他们的部分行踪,唯有前方一杆“孙”字大旗迎风招扬,恢弘而慑人。

高顺在旁道:“主公,要不要趁他们立在未稳,让我率领陷阵营的兄弟们前去偷袭,必然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吕布摇了摇头,指向高顺道:“伯平,你看那边。虽然他们还在行军途中,但是最前方的那数百江东将士却一直排成紧密的防御阵型,分明就是为了防备我军。此时突袭,恐怕效果不大。”

高顺道:“主公,就那几百人我也看到了。但是以他们的战力岂能抵住我陷阵营的攻势?首战乃士气之争,而不在于击杀多少敌军。属下觉得我军还是应该主动出击一次。”

吕布低头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好。伯平,不要恋战,随时准备撤退。”

高顺心中大喜,咧嘴笑道:“主公,放心吧!”

高顺所率的陷阵营经过改变,一直就维持在一千之数。每当有人牺牲,便从全军中选出等量的士卒补充进去,不多也不少,恰好此数。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陷阵营在全军之中独特的崇高地位,每一个进入陷阵营的将士都以此作为自己最高的荣誉。

但陷阵营也不是那么好进的,他是精兵中的精兵,强兵中的强兵,唯一的考核标准就掌握在高顺手中。吕布看过他挑选士卒,很多时候并非全部都要身材高大的,武力惊人的,反而在有时候他会选择一些看起来貌不惊人的,没有任何优势而言的。

吕布曾十分好奇高顺的选兵标准,并以此私下里问过高顺。但他思考之后,认真只回了一句,说自己挑选的士卒都是适合自己这个战阵的。他讲了许多,但是吕布听的稀里糊涂,最后只得认为他的标准只是自己看着顺眼的。但是陷阵营的战斗力确实非同一般,远胜于其他众军,就是和张辽等量的骑兵对战,也丝毫不落下风。吕布最后内心只好简单认为,高顺的眼光真好。

之前攻打凌县,陷阵营损兵一百余人,此时人数还没有来得及补充,只有八百余人。只见他们各持武器陈兵于两座营垒之后,而高顺则站立于队列最前方,双眼紧紧盯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江东士卒,脸色凝重。

陷阵营为重装步兵,携带武器也各色不一。有一百弩兵,他们两人为一组,操控一支劲弩,除此之外手中仅有一把环刀,用于短兵相接时自卫,主要远程进攻敌军。还有二百弓兵,他们的肩挎弓箭,手持长枪,腰间更有一把环刀。长弓用来杀死敌军,长枪用于近距离抛出,而环刀则是近距离格杀。

剩下的七百人,除两百盾兵之外,还有五百枪兵。前者防护,携带武器为大盾与长刀。后者主要为破敌之用,手中武器为小盾和长枪,是整个陷阵营中的精锐。

吕布眼观江东军已到达眼前眼前五百步处,开始缓缓停下,准备布阵。他心中好奇高顺为何还不行动,本以为他已放弃偷袭。就在此时,突听高顺一声大喝“陷阵之志,有死无生”。接着手中长刀向前,八百余将士跟着大喝一声,犹如一道闪电,飞速向前方冲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