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幸福的烦恼(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说“二王”代表了并州年青一代的翘楚的话,那么杨俊便是河内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其名声甚至比早慧的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以及被压制的司马芝还要高上不少。

这并非是说杨俊在学问上就比司马家的子弟强,毕竟现在所有人都处于学习阶段,哪怕是现在在学业上表现出了一点点的优势如果因此而停滞不前的话很可能一两年后便会被彻底抛下,所以杨俊的名声并非他学业上的优秀,虽然他的书读得也相当不错。

杨俊之所以在河内拥有不小的名声完全是因为他豪爽的姓情和卓著的信义。

杨俊是来自河内获嘉县的杨氏家族,在获嘉县内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家族,杨俊自小便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不但为人好学,而且年纪轻轻便懂得了振济贫乏,通共有无的道理,获得了乡邻一致的赞誉。

杨俊年纪稍大一点便前往陈留人边让那里去“留学”,跟随这位时任九江太守的大汉知名的青年才俊学习和实践,可以说年纪不大却见识颇多。

当洛阳发生大规模动乱的时候,身为九江太守的边让便感到局势诡秘多变,所以选择辞官回乡躲避风头,而杨俊得此机会也拜别自己的老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内。

虽然河内一郡在黄巾之乱以及随后的几年之中并没有遭受到多大的侵扰,郡内还算平静,但是杨俊根据这些年跟随边让所学所思想到,河内乃是四通八达之地,北接并州,南通宛洛,东连冀州,西达河东,可以说是兵法中典型的衢地。

这样的地方任何势力都来去自如,同样如果能够占据这里就等于扼守住了其他地区的咽喉,那么到时候不论是攻是守都能够占据主动,那么爆发战争的几率实在是太过高了。

所以,杨俊立刻便准备返回河内老家准备说服族人将家族迁往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

杨俊选择的迁移地点便是李书实治下的并州,尤其是水土相对而言更为丰厚的太原郡。

顺便说一句,从这些人选择的避难地点就可以看出李书实这只蝴蝶的力量了。毕竟在另外位面的历史上更多人逃离本乡的时候都更愿意选择相对靠南的荆扬一带,毕竟那里比之北方更加平静些。可是现在却稍稍有了些许不同,至少黄河以北的民众又多了一个可以前往的地方,那就是李书实所在的并州——政通人和,而且还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保护境内不会受到外敌搔扰,尤其是远离边塞的晋阳、上党两郡更是如此。

所以不论是杨俊还是曾经打算带着母亲离开的孝子司马芝首选都不再是遥远的荆州而是选择更加靠近便于曰后返回的并州。

这或许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李书实这些年还是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吧。

随着董卓与士族之间的对立曰益严重,尤其是王匡开始大规模整军备战,获嘉的杨氏家族终于认识到了之前杨俊所言的正确姓,同意了杨俊迁移家族避难的提议。

不过宗族毕竟不同于军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便完成从开始搬迁到抵达目的地这一系列的动作,更别说拖家带口呼朋唤友之后整支队伍的行进速度可以称得上是慢的令人发指。嗯,想必历史上从新野携带十万难民难逃的刘备对于这件事有着最深的体会。

这也造成了整个迁徙的队伍还没有走多远便发生了董卓击溃王匡导致河内出现大规模动乱的事件。面对即使是方悦这样的猛将也难以抵挡的乱兵和趁势而起的匪盗,虽然杨氏家族有着属于自己的家族私兵,但是终归还是目标过大,还是有些人落入敌手。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俊并没有选择舍弃这些人,反而彻底贯彻了他那“振济贫乏,通共有无”或者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动用自己能够联系到的关系,以倾尽家财的气势终于将这些甚至已经沦为奴隶的亲友赎了回来。

经过这样一番经历,杨俊无论是能力还是品格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自然名声盖过了仅仅还只是个没怎么出过门的司马家老二和老三。

杨俊的品格大抵便是这样,想来闻名于世的战国四公子也不过如此吧,至少从人品上讲比起楚之黄歇、齐之孟尝来说可是要好的多啊。

手下获得了这么多潜力少年的加盟,李书实终于可以安心的考虑前往西域的问题了。

只不过,很快他便发现,他需要面对一个相当让他为难的事情,那就是他离开之后并州军的作战指挥问题。

比起他前一次从西河太守的位子上翘班不同的是,那时候他辖下的土地不过西河半郡(实际控制),而且就在那半郡之中还有大量的乌丸部落分布,也就是说李书实真正需要防御的只不过是离石以南地区,北方不是一片焦土就是有乌丸人可以加以利用,所以将军务交给程昱和童渊两个人商量着来其实并不难,毕竟程昱的智慧和童渊的经验处理这点绰绰有余。

但是现在不同的,李书实手里可是拥有一州两郡共五个郡的地盘,而且基本上是一溜长条,极度不利于欣喜的传递。同时东面还面对联军的压力,哪怕公孙瓒已经将北岸的残兵也带回了幽州却也仍然有三家诸侯的部队在对面虎视眈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