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扬帆远航的起点 中(1 / 2)
其实李书实对凉州还是有些其他想法的。。
在他看来凉州还是有些太大了,尤其是由凉州中南部通向西北部的道路上唯有一条河西走廊这样极为狭长的地形,而也正是这种地形,将凉州分为了南北两大块,导致凉州北部和南部之间的信息传递变得极为不方便。
故而李书实一直有打算将凉州再次拆分,大概的方案是以张掖郡西部为分界,撤销张掖居延属国与张掖属国,并以张掖居延属国为核心设立一个新郡,大概便是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后来在建安年间所设立的西海郡,然后以新郡加酒泉和敦煌两郡和位于西域东部的伊吾城及周边地区构成一个新的州,而剩下的部分则为凉州新的范围。
这个新的州不但可以作为对抗来自西域方面攻击的前沿屏障,同样也可以成为对西域都护府最为快捷的后援基地,有着更加明确的枢纽属性。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李书实个人的一个想法,在如今凉州北部不论是人口还是产能都无法支撑起一州规模的时候,这种想法也只能停留在他的脑海之中。而且在李书实看来,班复对西域的整合也远未完成,以老将军对先祖的崇敬,大概也希望能独立完成那个伟业吧。
雍州,说起来这还是一个古老的地域名词,是大禹分天下为九州时位于西北方的那部分土地的名称,范围大概包括了朔州和新凉州吧。可惜随着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原先的古老名词如今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还能在某个时间段内被人从时间长河中打捞出来,但用不了多久却又重新回到长河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沉浮。
而现在,李书实再一次将其重新将其打捞了出来,只不过这一次雍州所代表的土地不再是遥远的西北,而是包括了三辅、原凉州剩余的汉阳、陇西和武都三郡,加上已经被并州军视为囊中之物的阴平郡也就是现在属于益州的广汉属国,这样一片位于大汉正西方向上的土地。
之所以将原本属于益州的广汉属国划归到了新设立的雍州之内,这还需要感谢董卓的余泽。
话说当年董卓曾经在益州蜀郡做过好几年的蜀郡北部都尉。
这蜀郡的地形可以说极为的有趣。其中东南部地区是四川盆地西部。著名的锦官城便坐落在流经这里的沱江河畔。可以说蜀郡南部那是土地肥沃花团锦簇富贾一方,无论什么样美好的词汇来形容这里都不成问题,而驰名天下的蜀锦更是堪称永不贬值的硬通货。
可是在蜀郡中部以及北部地区,却是一路向上冲进了川西高原。其中蜀郡最北端的湔氐道更是处于岷山山脉西麓。也就是说顺着岷江向上游前行。过了湔氐道,用不了多久就能到达纵长5oo余里,横宽3oo余里。总面积约152oo平方公里,海拔35oo米以上的松潘草地。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要单单如此详细的介绍这个松潘草地?
好吧,虽然似乎有点是题外话,但估计有的人应该已经反应过来了,因为这被黑河(也称墨曲河)和白河(也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而过的松潘草地,便是被称为人类军事历史上的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征中非常出名的“翻雪山过草地”中所踏过的那一片草地。
这里虽然水草丰茂,但因为这片草原正好处于地势低洼地带,那两条纵贯草地的合流又是蜿蜒曲折(所以名字里都要强调个曲字),故此此地与其说是草地,还不如说是高原湿地、泥质沼泽更加确切。
走过这里可以说让红军吃尽了苦头,以致于伟大的主席同志在自己未来的诗句中表示自己宁愿喜欢爬雪山也不敢再回想起那痛苦的过草地生涯。
好吧,这真的有些扯远了,拉回啦,拉回来。
蜀郡中部以及北部的地形大抵如此,除了高山就是高山。
这样的地形对于占据了四川盆地丰饶土地的汉人而言自然是艰苦无比,除了那些逃难之人或者天生的猎户,没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那种艰苦的地方。
所以,被汉人一路驱赶出自己原本家园的羌人和氐人便成为了这种地方的主宰者。
就算是汉人也不能无视这样的影响,君不见大汉西部的很多县级单位当中都有个“氐”字么,比如蜀郡有湔氐道,广汉属国有甸氐道,陇西还有氐道。
任何人都会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任何人也都不愿意失去那美好的生活,所以对于紧邻锦官城的那些氐人部落,汉人从来就不曾放松过对他们的看管和绞杀。
都说羌氐不分家,就算是最优秀的民族学家也无法解读清楚这两大部落种群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汉人的绞杀,氐人自然不会忘了呼朋唤友,这其中自然就少不了来自于北方的羌人部落——反正他们原本相隔的距离就不算遥远。
而董卓所担任的蜀郡北部都尉所需要面对的,便是这样的一群敌人。
历史上董卓的部队可是出了名的胡人比汉人多,一方面是因为老董打仗太猛,死人太狠,而陇西甚至整个凉州的人口都比较有限,毕竟稍稍有点能耐的都学张奂想办法将家族前往内地,就算是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变身为流民的方式逃离边塞,只要不被那些地方小吏捉到,随便投身于哪一家豪强成了佃户就算是万事大吉。所以估计想要从汉人那里招募到足够多的兵员实在是不太容易。反而是胡人士兵,获得起来却更容易很多。
胡人所居之地比起汉地而言本就更加荒凉艰苦,所以在性格上更加的坚韧。也更容易适应艰苦的军旅生涯和残酷的战争。再加上跟着董卓作战虽然战损极大,可如果能够活下来便能够得到大量的赏赐,董卓经常将朝廷对他的赏赐全部分给自己的手下,就算无法从朝廷得到封赏也经常会自掏腰包让麾下将士能够在一场苦战过后有所得。将这份收获与游牧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和收获做一下对比,也难怪整个东汉王朝奉行的以夷制夷策略那是屡试不爽。
如此行事风格再加上董卓的悍勇,恩威并施下使得董卓在羌胡中的声望节节攀升,哪怕纵贯董卓中前期的升迁之路,几乎是踩着羌胡的鲜血一步一步向上前行,但却丝毫无损于他在西方边塞闯下偌大的声望。
更别说除了招募的士兵之外,董卓麾下异族士兵的另一个来援是那些战败投降的俘虏。这些俘虏有的是来自于异族部落之间的战争。有的则是在与董卓的交战中俘获的。
可以说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一直是一个头疼的巨大威胁,因为民族特性决定了游牧民族大多数时间都是出于攻击的一方,出色的机动力让农耕民族可以凭借各种优势击溃他们,但是想要全歼却异常困难。就算好容易围歼了敌人。如何处理投降的俘虏同样是个大问题。尤其是位于东汉政权西北部的羌人。更是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练就出了狡猾的性格。
他们很清楚汉人边军的战斗力,所以一旦局势不妙他们可以很轻易的投降,然后上交一些劫掠所得后安稳上一段时日便再次叛乱。这样的反复叛乱让东汉政府极为头疼。
你可以选择将俘虏尽数杀死。但面对错综复杂的羌氐部落,你很难保证你这一次的坑杀行为或导致结下什么新的死敌,不死不休且春风吹又生的小强型死敌。
事实上在西汉王朝的武帝刘野猪就因为粗暴的对待羌人问题而诞生了这样一个愚公式的羌人部落,子子孙孙折腾了大汉百余年,真真是屡败屡战无穷尽的小强典范。
除非你能像段颎段屠夫那样一次性解决数万羌人,让东羌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可是这样的威慑力在东汉中后期混乱的吏治下同样土崩瓦解,面对外乡汉人官吏的压榨,还有那些不太安分的部落领的煽动,让原本就桀骜的羌人变得更加悍不畏死。
所以说在羌胡问题上处理的比较好的人中,董卓绝对要算一个。
具体到了董卓担任北部都尉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与氐人之间的战斗,随后还将北部的羌人也牵扯了进来,然后省略了五章三万字的战斗情节后,董卓获得了辉煌的胜利,然后达成了“威震蜀地”的史诗级成就,并且收获了大量的俘虏和志愿者,这些人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后来被誉为董卓麾下战斗力最强的异族兵团“八种西羌”中的一员。
至于那些没有加入董卓军的羌氐之民,对董卓也一直怀着一种敬仰和畏惧并存的心思。
不仅仅只是蜀郡北部地区,就算是广汉、武都的羌氐部落同样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