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回京1(1 / 2)
皇帝陛下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建兴三年的三月初六了。
此时收复夷州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
鉴于皇帝陛下不喜欢大肆张扬,所以在天津上岸之后,特意将入城时间放在了清晨,所属人员也分批入城。饶是如此,仍旧让耳聪目明的京师百姓知道了皇帝回京的消息,自发地在家门前排了香案,一时间整个北京城都笼罩在青烟之中,恍如仙都。
徐梁在这并不令他愉快的空气中步入国门,旋即解散了护卫,在少许近侍的随从下入了宫城。除了内阁在午门迎接徐梁,其他官员一概不许迎接,必须忠于职守。
“程老先生呢?”徐梁一眼就看到内阁首辅的缺席。
次辅李邦华上前道:“陛下,程阁老自昨年起便时常卧床,难以视事了。”
徐梁道:“还是要劳烦李先生代我问候程老先生。”
李邦华应声而退。
程贤去年大比之后就处于半退休状态,平均两个月上一份辞呈,不过皇帝陛下顾不上他,皇帝也不肯放,拖到了现在。
徐梁沿途也都在考虑内阁辅臣的递补问题,倒不在于人选,而在于方式。
在崇祯朝之前,内阁阁员的选拔方式是朝官廷推,名为“枚卜大典”。后人望文生义,不知此语出典,而说崇祯帝异想天开用“抓阄”方式选择阁臣,也算得上是文化惨剧。其实这枚卜大典更像是小范围的民主选举,在京五品官以上,以及风宪官都要参与,兼而又有任职公示的意思。
在廷推之外,还有皇帝钦点,中旨入阁这一渠道。虽然一样是位在宰辅,但有骨气的官员大多是不肯奉召的。在他们看来,廷推入阁是自己众望所归,靠皇帝青睐入阁却是佞臣之行。这种有意无意的抵触,让皇权与文官集团的隔阂更加明显。
“枚卜之事日后再议,”徐梁道,“我先入宫去看看皇后。”
阁臣纷纷行礼目送,心中对这位颇有圣帝明王姿态的皇帝暗自唏嘘。古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今这位皇帝为了国事奔波南北,连皇后生产都顾不上,这样的帝国不强盛,那什么样的帝国该兴盛呢?
不由的每日因为各种繁杂的国事感觉甚是劳神的几个内阁大臣们,忽然内心一松,觉得皇帝回来了,很多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大家忽然感觉这种心理不该存在,暗道里来讲,我们不是给陛下分忧的吗?
为何陛下一回来,就成了为什么分忧的了呢?
三位阁老一时间都有一种枉为人臣的感觉。
早就有耳目灵通的宦官将皇帝归来的消息禀告皇后。
皇后对于皇帝回宫并谈不上有何欣喜,十分紧张倒是真的。
她知道自己应该视皇帝为终身的依靠,是这个世上最最亲密的人。老话不是常说么,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现在自己不该想自己是前朝长公主的事情了。
可有些事情越是不想去想,却总是忍不住去想。
因为自己身上流着前朝的血液,总是有那么一大批人堆现在的皇帝不满意,意图复辟。
只要是否忠诚暂且不提,其实他们都是为了恢复自己手中之前的权利罢了。
若是到时候皇帝生气此事,会不会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若是其他的皇子登上皇位,届时又给如何处置自己的孩子?
自己到时候到底该不该帮孩子去争这个储君的位置?
没有孩子的时候天天希望有一个,有了孩子之后,又天天担心。
朱微婥心里很清楚,明朝因为立储君这件事情上可是屡屡都会大伤元气。皇帝为了这个朝廷付出了很多,他不想因为自己母子,将他一手打造的王朝毁掉。
徐梁敏锐的捕捉到了这股情绪,也能够理解:因为前朝的影响力不会这么简单的就终结,而眼前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身后回盘踞无数终于前明的臣子。
“这孩子像你多一点。”徐梁抱了抱儿子徐建泽。
“男孩都是越长越像母亲,他生下来的时候可像陛下了。”皇后在一旁道。
“他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像只刚长毛的小猴儿吗?”徐梁随口道。
皇后噗嗤失笑,连忙又以咳嗽掩饰自己的失仪。
徐梁抱着孩子摇了摇,他很想如诗人一般写点“啊,这就是我生命的延续”之类的文字。
可事实上,徐梁看了半天,丝毫没有觉得这个小家伙与自己生命有何种纽带,鉴于大明皇子极高的夭折率,如果他明日夭折了,自己多半也不会有什么心痛。这或许就是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有些人更能感悟到形而上的层面——当然,也不排除无病呻吟故作姿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