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五章 悲愤的章邯(2 / 2)

加入书签

后世有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巨鹿之战,项羽算是踩着章邯的肩膀强势崛起。

但是,此时此刻,章邯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展开相持。

此时,楚军士气如虹,章邯领兵颇有章法,不与楚军对攻,一退再退,但整体来说,章邯的军势依然完整,依然有着一战之力。

章邯也看明白了,诸侯因为巨鹿一战,士气大振,但是,诸侯并不齐心,自己只需要稳打稳扎,渡过这艰难时刻,等楚军士气消退之后,就能战而胜之。

不得不说,章邯的确不愧是大秦最后一员名将。

如此稳打稳扎,项羽也是拿他没有办法。

范增就对章邯推许无比,表示,就这么拖下去的话,楚军迟早要坏事。

然而,也就是此时,命运给章邯开了一个玩笑。

亦或者说,咸阳城中出了意外变故。

咸阳城内,此时此刻,赵高已经斩杀了李斯,做了丞相,朝政专权,谗害忠良。

章邯的接连退却,原本是战略的需要。

只要大军主体不受损,章邯觉得退一退,也是无所谓。

但是呢,赵高却是相当不满,在二世面前告了章邯一状。

对赵高言听计从的二世派人责备章邯。

一心在战场的章邯没想到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这才突然想起,王离战败,自己也是有责任的,这一退再退,竟然也被二世给看到了,心中顿时有些悲愤和恐惧了,不得已,派长史司马欣去请示。

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没有敢走原路。

赵高果然派人追杀他,没有追上。

司马欣到了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如今仗能打赢,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仗打不赢,免不了被处死。希望将军深思熟虑。”

司马欣把情况这么一说,章邯就彻底悲愤了。

将领在外领军作战。

连战连捷时没有奖励。

战败一次,并且还不是彻底的大败,竟然就被如此对待,章邯都不知道该如何自处。

此时,探知章邯处境微妙的陈余也送给章邯一封信说:“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功劳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罗织罪名,用国法杀死他们。如今将军为秦将三年了,所损失的士卒以十万计,而诸侯军同时并起,越来越多。那个赵高一向谄谀,为时已久,眼下形势危急,也怕二世杀他,所以打算用法杀死将军,借以推卸责任,另外派人替代将军,以此来摆脱祸患。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况且天要亡秦,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全都知道。如今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规谏,在外为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将领,孑然孤立而想长期存在,岂不可哀。将军何不倒戈于各路诸侯联合,签订和约,共同攻秦,割地为王,南向而坐,称孤道寡;这同自己伏砧受戮,妻子被杀,哪个比较好一些呢?”

章邯悲愤不已,犹豫不决,暗中派军侯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

但谁知和约没有商妥,项羽就让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又一次打败了秦军。

这次的败仗,章邯依然没有折损主力。

但问题是,这次的败仗,彻底让章邯失去了二世的信任。

章邯心中也知道,自己如果不想办法,那么,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二世和赵高的清算了。

无奈之下,章邯只能给项羽上书,缔结盟约。

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

项羽心中其实很佩服章邯的领军之能的,于是就立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使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先行部队攻向秦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