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一言惊醒梦中人(2 / 2)

加入书签

福建乱成一锅粥,连郑芝龙都撤到鸡笼山,萧巡抚早已让锦衣拿下,押到京城议罪,

陆长乐现在不缺钱,缺的是门路。

徽商是传统大商帮,跟朝中很多大臣关系密切,也暗中扶持了不少朝中要员,为他们商业保驾护航,这种事,找程立业最合适不过。

现在的崇祯,肯定被钱弄得焦头烂额。

程立业只是思索片刻,很快点头答应。

都不是难做到的事,特别是捐纳,陆长乐本来就民团总练,这次带民团驰救长乐城,把声势浩大的混天魔王都灭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功劳,

就是不捐纳,稍加运作一下,升官一点问题都没有。

提完请求后,陆长乐和程立业坐在一起商议,主要是商量刚才那些事的一些细节,一直聊到傍晚才结束,

当晚,陆长乐又在设宴好好招待远道而来的程立业。

第二天程立业走时,带走了几箱金银珠宝和三百块新赶制出来的镜子,还有陆杨两族的五百妇孺儿童,对外宣称是出外求学。

送走程立业后,陆长乐把杨正保、二叔公、甘辉和陆晋远找来,商量开发延平府的事情,

最后决定由陆晋远和杨正蒲带队,杨启军、杨启义各领一千人进驻延平府,一边收拢百姓,一边为开发延平府保驾护航,

陆长富从苦工营抽三千人到延平府,一部分挖铁矿,一部分挑选肥沃的土地耕种,

毕竟现在要养一个规模达到五千人的保乡村。

陆长乐一时走不开,长乐县刚刚接手,很多事还要处理,

造船坊、铁匠铺、火器坊、镜子加工坊这些,都要跟进,招兵练兵,也要不定时盯着,

还要帮忙陈七、柳如风扩大收集情报的队伍,宣传报纸的制作等等,

要做的事太多了,多到杨璇都翘起嘴巴,说陆长乐没良心。

人到手了,其它事就不想理了,对成亲的事一点也不上心,陆长乐也理亏,哄了很久才让小妮子转怒为喜,

没办法,筹备婚礼的事,只能交给二叔公和杨正保了,

二叔公没得说,老胳膊,筹备起族长的婚事,比谁都积极,

也不知有什么好谈的,经常跟杨正保一聊就聊半天,据说已经聊到生男孩取什么名字好,生女儿娶什么名字好的阶段,陆长乐听到只是无言。

任由两位老人家折腾。

宝贝女儿出嫁,老父亲杨正保操碎了心,忙完族里的事,就准备女儿出嫁的事项,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对他来说,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长乐县很多老百姓的心情,跟杨正保差不多,累而快乐着。

除了卫所的军囤田,那些无主的田地,陆长乐都让衙门的人丈量出来,长乐县没有田地或田地不够耕种的家庭,都可以向官府申请租用,按官田的赋税的八成交纳即可,除了田赋,没有其它的费用。

其实大明的田赋并不高,朱重八是贫农出身,深知老百姓的苦处,在制定田赋时,定得很低,即使明末国库空虚,加了几次税,老百姓还能承担得起。

很多老百姓不堪重负,主要是俸禄过低的官员,为了增加收入,横征暴敛,像淋尖踢斛、跑腿费、茶水费、银耗等种种手段,让老百姓实则的负担倍增,这才难以为续。

陆长乐知道老百姓担心什么,早早做好相关宣传,

不用押金,也不用提前交赋税,有困难的家庭,还可以赊种子,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出了县城,放眼望去都是为春耕忙碌、干得热火朝天的百姓,到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喝水不忘挖井人,一时间陆长乐的声望再创新高,无论去到哪里,都有人恭恭敬敬叫一声陆总练,

也有更多的百姓愿意把自家的儿子送进保乡队或民团训练,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对陆长乐表示感激,一些土豪劣绅,他们平日肆意提高田租、欺压百姓,老百姓为了生活,敢怒不敢言,

有了租子更低的田地,也就没人再租土豪劣绅的田地,

很多土豪劣绅面临有田地没人耕种的困境,可他们再恨陆长乐也没用,陆长乐人多势众,还有官身,真不怕他们。

就盼着他们闹点事,借机把他们都清算。

于是,长乐县的土地的价格一跌再跌,圆了不少百姓买田置地的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