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双都制(2 / 2)
因为需要用到的民力实在是太多了。
那木头什么的,都是从江西省运过来的。
你想想那距离。
就光是大殿的一根柱子,就要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
当然了。
有魏砚在,其实什么问题,都不成问题。
不就是木头么,要多少魏砚都能具现多少。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要怎样,才能不让别人知道,这木头是他做出来的。
或者,知道肯定是知道的。
只是……
魏砚不想让这件事,变得那么轰动。
了解了一下重建乾阳殿的木头用量,其实说实话,感觉也不算是很离谱。
这工程,魏砚感觉自己说不定可以承包一下。
不过讲道理,这修好了,又没有自己的份。
自己又不能住进来,这就着实是有点可惜。
随后……
魏砚便给李二写了一份奏报。
让李二安排人来计算这工程的木头用量。
尽快拿出一份方案。
魏砚打算尝试着,看看能不能重修一下。
……
长安城。
魏砚这一次,应该可以说是代为出巡。
只是……
李二也没想到,魏砚竟然把主意打到了重建洛阳宫上。
要知道,他想重建,群臣都是反对的。
只能说……
魏砚说不定有什么办法吧。
立即便让将作大匠阎立本、闫立德两兄弟去把之前就曾经计算过的资料,都拿了出来。
包括需要多少人力,多少物力,木材都要从哪里运来。
这些详细的建筑资料其实都有。
然后,便快递打包给魏砚。
以驿马的速度,不用十天就能把东西交到魏砚的手上。
魏砚也正好可以休息休息,顺便,跟城阳一起没日没夜造娃。
并且,让城阳自己动。
洛阳如今没什么权贵。
那也就是说,还能给他一个浑水摸鱼的机会。
感觉,他可以在城外具现一大堆的木材出来,然后,大家也就是象征性地搬一搬就好了。
随后……
魏砚便提出了实都政策,并且建议将大唐的人口以及政治中心东移。
在得知了魏砚的建议后。
大唐群臣都面面相觑,这定国公真的是一天天不干正事。
这不是有铁路了吗?
有了铁路,长安城再养一百万人口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但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夫以数百万之众,而仰给于东南千里之外,此未为策之得也。
铁路当然可以让长安城的人口膨胀到以往无法膨胀到的数字。
但是……
这太过于依赖某一样东西了,也不好。
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副都,灵活点不也挺好。
而且中原地方那么大,其实还有很多未开发之地。
放着不用,岂不可惜。
魏砚想到的是利益最大化。
长安。
大唐群臣看着魏砚的报告数据,二十六亩,大唐百姓就要饿死。
其实,这也正恰恰符合李二之前去灵口调查看到的情况。
当时,他看到的一丁受田三十亩,而这个百姓家里,往往一年辛辛苦苦劳作下来,只能勉强混个温饱,一旦要是出自然灾害,或者虫害,农作物减产,就有可能要入不敷出。
李二拿着这份报告,别的不说。
就光是这份数据报告,就足够让大唐群臣汗颜。
“你们觉得如何?”
下面的人面面相觑。
然后,这才有一个人出来说道:“可万一要是把关内道的人口迁徙到洛阳,关内道一旦空虚了怎么办?我们实行的是府兵制,如果把人口迁徙出去,就意味,以后可能关内的人口不足,而且,还会让洛阳变得人口充足,那这洛阳……”
这些都会迎来新的问题。
李二便说道:“那难道……我大唐就这样守着关中等死了?”
李治这时便道:“儿臣以为,定国公说得有道理,可以按照定国公说的去做。”
李绩也表态:“只是迁徙一部分的百姓出去,就能让这部分的百姓过得更好。日后,天下兵源也更充足。”
那还能怎么办?其他人一看,只能是同意重建洛阳宫。大唐,以后就是双都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