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铁面无私(1 / 2)

加入书签

 这个时候显然田根基对于陈安隅所说的这些系列都非常的感兴趣了。

不过田根基说到的喜欢破案类的古装题材,这就让陈安隅联想到另一部他个人很喜欢的电视剧了。

也是他以后一定会拍的剧。那便是少年包青天

陈安隅觉得过去这么多年,《少年包青天》依然经典,依旧有无数人在重刷这部老剧。

对比于导演后续拍摄的两部,很多人始终只对少包1持有很高的评价。

这部剧之所以这么经典,主角所占的功劳极大。

只是,人的三观和审美,是具有时代性的。

当年觉得哪哪儿都好的少包,撇开童年的滤镜,放到现在去看,即便它仍旧是“常看常新”,但确实全身都是bug。

首先是主角等人演技的支撑

主角的演技,吊打第二部第三部的两位包拯,这是一直以来,大家讨论最多的点,也是小兮要写这个主题无法避开的点。

“一个是少年包青天,一个是中年包青天,一个是笑脸包青天”

片名都是“少年”,但真正演出了少年的,只有周杰一个。

按照剧情设定,第一部的包拯,是20上下的书生年纪,这个时候的他,有着所有年轻人都有的书生意气,也有着“不惧挑战,追求心中正义”的心性。

电视开局的时候,用“审猪”的方式切入,有模有样地和“猪”对话,找出问题的答案,为大爷讨一个小小的公道。

这时候,他的少年气很浓,带着调皮,也带着嬉笑的稚气。

可当发生人命关天的事情时,他追寻真相,“无愧于心”的严肃,却又让他这个人显得沉稳成熟。

因为聪明,因为会查案,很多时候,他总被捧得很高,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他就该高高在上,清清冷冷的样故事上讲,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侦查过程,也就是案子从发生到侦查真相这个过程,二是日常过程。

即便这部剧的侦查过程复制了国外的动漫作品,被不少网友诟病,但不可否认,这部剧在角色的日常生活过程,刻画的很生动。

侦查过程可以复制,但侦查以外的故事,如何设置,导演如何拍,演员如何演,都取决于编剧和导演对故事本土化的把握,以及演员对故事的精确理解。

有人对这部戏的几个板块案子的复制进行了与国外动漫的对比,确实,编剧糅合了许多推理剧情,将它们变成了剧中的7个故事。

但值得肯定的是,这部戏的侦查部分跟日常部分无缝切换的很好,两个板块的剧情逻辑自洽,不会让人产生抄袭后,未做本土化的不伦不类感。

甚至,这部剧的每个版块,都带着一些“禅意”和“正道之理”。

例如,小艾被高丽太子欺负,包拯少年意气太盛,为小艾鸣不平的时候,包大娘的一番话,简直让人如梦初醒。

又例如,在隐逸村这个案子中,卓云的养母常年吃斋念佛,图的是卓云能够放下心里的执念和仇恨,她说的那些话,同样是带着本土特色的。

又例如后面包拯对庞太师所说的“天道永存”这些。

大道理谁都会说,谁都能想得到,但能放到故事剧情里,实现剧情跟原故事的区别化,这就是编剧的本事。

抄袭不对,但在那个剧本缺乏,创作带着许多阻碍的时代,随大流,却又有自己的坚持,其实这就很难得。

再然后是童年噩梦的加持。

谁的童年没做过几场来自背景音乐的噩梦呢?

一部戏的好坏,其实用“童年噩梦“这种带着滤镜一般的词汇和记忆感受去佐证,怎么看都不太恰当。

但一段好的背景音乐,一首好的主题曲,对于一部剧来说,绝对是重要的加分项。

少包1的弹幕里,就有一句透过背景音乐形容整部剧的话,非常的有趣。

“小时候最喜欢的恐怖片,长达后你告诉我这是破案片?”

这句话,看得出来,有调侃的意思,但也是事实,一部光是从背景音乐就让我们忘了这部戏的本质的剧集,怎么可能差?

少包的背景音乐,叫《误入迷失森林》,这首曲子,是一首纯音乐,没有歌词。

仅是曲名,就已经透露出浓郁的阴森和诡异,这曲子大多是在剧中的晚上响起,配上本来就迷雾重重的光影和若隐若现的恐怖道具,让人肾上腺素狂飙。

尤其是,导演那“专用”的卡姿兰大写镜头,总是把那些恐怖道具“放大”,再配上诡异的打光和人物拍摄角度,让人如鲠在喉,心里直发毛。

那种犹如看灵异片,鸡皮疙瘩不受控地往皮肤上冒,硬生生的将一个侦查悬疑类型的古装剧“拔高”到了恐怖片的效果。

不管经过多少年都不会忘记。

当然,除了背景音乐,在主题曲上面,剧组也是费了不少心思的。

例如,这部剧的片头曲《无愧于心》。

“头上一片青天,心中一个信念,不是年少无知,只是不惧挑战,凡事求个明白,算是本性难改,可以还你公道,我又何乐不为……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叫我继续追寻,你的一举一动,我却备加留心,只要真相大白,一切,一切无愧于心……”

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很短,只有上面这部分,剩下的都是重合演唱的。

但这短短的歌词,既概括了包拯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心性,也表现了剧情和人物角色的功能性设置。

既表达了包拯的少年气,以及“不惧挑战,求个明白”的正义;也在角色“漫不经心”的提醒之间,展现了包拯在侦查过程中灵光一闪的机智。

一部电视剧,能被观众长长久久的记住,它的价值,一定不会太低,哪怕,只是背景音乐出色,也足够了,何况,这部剧的加分项,不止音乐这一个。

少包的剧情,人设,放到现在,其实有很多并不讨喜的东西。

比如说,在包拯的人设上,带着“圣母”光环,侦查案子,抓到真凶过后,总是一本正经地说大大道理,颇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样子。

比如说,楚楚正义,善良之心有,但又学了不少的市井之风,尤其是抹黑中伤包拯和包大娘那一段,简直毁三观。

又比如,剧情中一些不合逻辑,也被质疑许多的地域划分(高丽到大宋京城,会经过庐州吗?)这些明显的bug,放到现在看,都很容易被挑毛病,但瑕不掩瑜,这部剧的加分项太多,会在观众的心里有这么高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陈安隅总结起来,那就是手法可以抄袭,可故事立意、人物设定,可抄不出来。

至少,这些年翻拍、抄袭嫌疑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即便是一比一复刻,也没谁,能达到类似于少包的高度。

因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吸引力,永远是故事的立意、人物的设定以及耐人寻味的故事细节,而这三者,少包都做到了。

我们在其中,能清楚地看到了故事剧情所展示的道德与法理的拔河,人性与现实的挣扎以及人文的关怀。

这里陈安隅以少包中的第二个故事为例:

消失的侉屹族。

侉屹族,是个神秘的隐世小族群,他们住在一座荒山上,地方县志对这个族群的记载寥寥无几,他们的踪迹,更无人会特地去寻。

因此,即便17年过去,谁也不会联想到,这个族群,其实早就被灭族了。

凶手,有4人,两个成了朝廷大员,一个成了院士,一个成了瞎子游荡江湖,展俊的死,揭开了侉屹族消失真相的序幕,也开启了蒙放复仇的倒计时。

为了复仇,蒙放和常雨设计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诅咒杀人计划,以此逃脱复仇后该承担的审判,散播鬼神之说和荒谬的诅咒,便是计划中的最关键的环节。

有了这鬼神之说,书院后山自然无人敢再去。

于是,在山洞里,打造侉屹族的祭堂,制造“诅咒”现场,也就顺理成章了。

展俊是个意外,他的误入,有可能直接导致这个计划的崩盘,为此,蒙放半点没有怜惜这个学生的性命,将锤子挥向了他。

事后,用新的工具,打造了第5个带着“诅咒”的石像,展俊的死,成了这件事的开端,有了石像的辅助,诅咒这事,越发被传的有鼻子有眼。

之后的无头尸体、模糊死亡时间,蒙放假死、以此逃避追查、暗中继续“诅咒杀人”计划,……,兜兜转转了一圈,大家都沉浸在恐惧中时,包拯却因为蒙放的死意志消沉,干扰了个人的判断,给凶手“争取”了作案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