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足为奇(1 / 2)
“那么安隅,你能不能说一说其他的案子呢?”梁竞这里倒也是对陈安隅讲到的少包非常感兴趣。
毕竟梁竞以后走的目标就是电视剧导演,而这些剧,免不了他也要参与其中的。最好是提前了解一番。
这点陈安隅想了想,倒是有个案子,他觉得有趣,但并不怎么好的。
陈安隅觉得《少年包青天》作为童年经典神剧,它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话题和兴趣,爱刷老剧的网友,总是能从里面找到许多欢乐,又或者找到想说道说道的点。
这部剧有7个案子,分7个单元,分别是:名扬天下,血祭坛,隐逸村之谜,殿前扬威,五鼠闹相国,魔法幻影,翻龙劫等。
这7个单元,将原本孤家寡人的包拯团队,逐渐壮大,包拯也在这个过程中,心智逐渐变得成熟,开阔。
公孙策说过:“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因为这种“为知己,即便是牺牲也在所不惜”的情感需求的牵扯,将他们5个,捆绑在了一起。
一起成长,相互扶持,可他们每个人,却又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成长曲线,更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整部剧中,包拯作为绝对的主角,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围绕他转的。
但除了包拯之外,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忽略的人物,他的价值,远不是衬托包拯的聪明这么简单。
这个人,正是有瑜亮情结的傲娇男公孙策。
剧中的“魔法幻影”,正是证明公孙策价值的一个单元。
可惜的是,很多人对这个单元印象并不深,大多只记得“冰冰凉凉血,疏疏密密风,谁共涉流水,依仗石桥东”这首诗、漂亮的丫头,以及头上带了一排发夹子,顶了个鸡窝,头造型辣眼睛的康乔。
只是,这样的一个单元,为什么在观众心中,存在感公孙策等人的视线,引到了他们自己身上而不自知。
正常人不会因为一双鞋吵了一架就杀人;
熊炎被杀当天,丫头屋里出现同样的燃烧气味;
自认和玉梨师傅不熟悉的彩云天戏班子,康乔是如何学到人家的杂耍绝技凤舞九天的?
不是做贼心虚,康乔为何一再试探调查进度;
丫头为何会不顾危险,大半夜穿着夜行衣上山采药;
最熟悉镇内事务的镇长和外来人公孙策同时遭遇刺杀,凶手杀人动机不难猜;
……
种种极其明显的巧合,线索,都在无形地提醒公孙策,不仅这个戏班子的人不对劲,就连戚老爹和丫头都不对劲,而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推理过程直白,观赏性不强。
有了前面的种种线索,公孙策距离这个案子的真相,其实已经很近了。
他和包拯不同,包拯擅长推理,公孙策推理稍微薄弱些,但他擅长谋略,这两人在日常中,其实是互补的属性。
如今独立行事,编剧给了他一个很特别的助攻:庞飞燕。
为什么说特别?
因为庞飞燕和他出身一样,都是官宦子弟,见多了官场上的魑魅魍魉,对人有着天然的敏感度。
他们俩对事有足够的权衡利弊的思维和能力;对人,有极强的“鉴婊”和识别能力。
康乔发挥茶艺的时候,庞飞燕和公孙策下意识的排斥,就说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说飞燕是公孙策的助攻呢?
因为庞飞燕擅长推理,而且,是那种结合生活经验,以事实为依据,脑洞大开的推理。
一直以来,我们看这部剧,对于庞飞燕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评论一片热闹,大多是对她咋咋呼呼的排斥,只有这个单元是不一样的。
评论大多是这样的:
“这剧本透的这么厉害吗?”;“这剧透的,绝了”;“飞燕,你真相了”;“完了,你是下一个包拯,下一部就叫飞燕探案记”;
“飞燕是神逻辑,楚楚是神助攻”;“下部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少女庞飞燕”;“下一部就叫庞太师女儿与其女婿二三事”;
这些说明了什么?
说明,此时的飞燕,替代了包拯的作用,也就是,她在这个案子中,替代了“包拯擅长推理”这个特质。
有了前文所说的种种疑点,加上往日里的经验和知识面的积累,公孙策在调查这个案子的过程中,难度系数被削弱的同时,又能给他从谋略上做一些安排。
最简单的一点:剧中反复提到的“三年前”这个时间点。
公孙策是标准的官二代,他的娱乐休闲活动,会相对丰富,又有一个爱好杂耍的亲爹,所以他对于原本的杂技班玉梨师傅,有一定的印象。
三年前,玉梨师傅失踪,关于她的鬼魂之说,出现在来燕镇附近官道的某个山洞里
三年前,来燕镇发生官道劫银大案,发生地距离玉梨师傅鬼魂之说出现的山洞很近;
也是三年前,戚老爹和丫头落脚来燕镇,并深居简出;
正是这个“三年前”的时间点,将玉梨师傅,彩云天戏班子,大劫案当事人,戚老爹和丫头,这些看似无关的人,串联了起来。
那么,为什么陈安隅会说,这个案子的推理过程观赏性不强呢?
因为公孙策和庞飞燕在调查的过程中,就像我们做一道几何证明题一样,是通过一步步讨论,论证,得到答案的。
也就是说,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什么疑点,公孙策都会跟庞飞燕一起推演一番,庞飞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推理能力,将疑点一一排除,留下需要继续论证的点,两个人再往下调查。
整个过程,是相对公开透明的,对于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而言,这个案子,也就不具有什么神秘性,反而显得草率了一些。
而且,整个过程,少了些日常的互动,显得单调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