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益州八郡图(1 / 2)

加入书签

 旭日初升,把偌大一座永安城染上了一层橙黄之色,仿佛一座卧佛身上多了一圈光环,显得无比的庄严、磅礴、安详……

五凤楼外,天还没亮就已经是马车云集,人头攒动了。

随着城门一开,原本站着闲聊的朝臣开始向金銮殿涌动。

秦子牧便夹杂在庞大的人海中,挺直胸膛,一脸平静地缓缓前行。

大唐官服,一至四品为啡色,五至七品为青色,八品一下为绿色。秦子牧身为文渊阁大学士,朝廷正五品官员,他身上的朝服自然也是青色的,前胸后背是绣有白鹇的红底补子。刚开始穿这身官服天天上金銮殿他还有些不习惯,可如今已然熟稔得很了。

秦子牧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般三两成群,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好人缘,时不时有人会跟他打招呼,如果认识,秦子牧就会同样问声好,即使不认识,他也会点点头回以微笑。

李沧登基之后,首设文渊阁大学士之职,说明白点,这个官职其实就是皇帝身旁的秘书官。

虽然大学士无实权且品阶低,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大学士这个官职日后必定会越发金贵,秦子牧今后仕途更是前途无量,毕竟能在皇帝身旁做事,即使是个扫地的,那走出去也是牛气冲天的啊。

所以,这段时间来,许多大臣都在暗中使力,纷纷想把自己家子弟给塞到大学士馆之中。

大唐以武立国,历来自然首先注重武功,所以在军队中升官是最快的,王公大臣多安排家中子弟到边军中磨练,待稍微赚取些军功之后,便可顺理成章地安排回京城或是地方担任要职。

可是如今,秦子牧以及文渊阁的横空出世,这让那些大臣意识到,李沧的执政风格会与之前几任皇帝不同,大唐的风气,会渐渐从崇武贬文转向文武平等,甚至文官还会压武将一头。

当然,这种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从历朝历代的发展来看,这是必然的趋势了。

虽然有些老臣对有些官员往大学士馆塞人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若没有什么意外,或者说只要秦子牧只要像现在这般,只要不犯什么大错,一飞冲天那是迟早的事情。

与秦子牧同样“形单影只”的,大概就只有丞相刘毅了,相比从前,升了官的刘毅愈发变得铁面无私,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虽然他脸上神情平和,也从未呵斥或是蔑视哪位大臣,可除了朝堂上那几位老资格的重臣能与他闲聊几句之外,其余人甚至都不敢近其身。

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就是现任吏部尚书邱绍华了,以前他身边围着的人是最多的,可自从他转调吏部之后,即使吏部尚书有着“天官”之称,掌管着百官的考核升迁,可明眼人都知道邱绍华在当今皇上眼里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所以他身旁的官员自然也少了下来,毕竟大家都很忙,也都很现实,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个前途未明时刻会被撸掉的人身上。

——

入了金銮殿之后,秦子牧因为官帽子小,所以只能在后排站着。也幸亏金銮殿上没什么声响,否则还真听不清前面人在说什么。

此时奏事的是位居前排的兵部尚书陈俊东,他在说的是翠云山山贼的事情,现在讨逆大军正围攻公安郡,根本无暇顾及翠云山,可在监察御史把翠云山所在地的郡守钟长学给拿下收监之后,翠云山贼便不战而归顺了。

“官逼民反,官正民顺,此话说得真有道理,钟长学身为郡守,贪赃舞弊,荼毒百姓,罪证确凿,就不用押回京城,直接斩首。”李沧端坐龙椅,一副十分自然且威严之态,他转而问道,“太湖水寇情况怎样?”

“翠云山贼,都是些被逼得没有退路只能揭竿而起的老百姓,而太湖水寇,那就是一群匪寇拼凑而成的,估计每个人手上都有血案……”

“既然是顽固之徒,那就说什么都没用了,必须尽快剿灭。还有,现在公安郡进展如何?”李沧终于开始问到重点了。

“公安郡大部分已经被我军收复了,只剩下三座城池了。”

但三座城池,都是公安郡最重要的城池,其中更包括郡治公安县在内,可以说只要公安县未能收复,那就永远不能说平叛成功。

“我军伤亡情况如何?粮草是否足够……”李沧明白公安郡非一日便可收复,于是问起了细节。

接下来陈俊东都对答如流,这让李沧十分满意,频频点头。

平叛事情说完,又是一个个大臣轮流上前奏事……

——

退朝之后,秦子牧依旧被留了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