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圣城问天(2 / 2)

加入书签

儒院下,八街九陌的繁华都城,五步一高楼,十步一亭阁。虽说是在拱山之地,但城中地势出其平坦,数条笔直石道穿越东西横贯南北,城中街巷虽宽窄不一但井然有序,亭台楼阁星罗密布却又坐落有致。这城中,包罗万象,纷繁芜杂,有小桥流水的细腻,有对酒当歌的豪迈,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有走马观花的流连。在些许容它之地,就会被人栽上芳香四溢、玲珑洁雅的香祖兰;道路旁,时不时会有参天雄奇的银杏树泛着金黄色的叶芒,晶莹剔透的银杏果如满天星辰点缀着金色的海洋。

位于山巅之上的这座云中之城,彷如孤芳自赏的翩翩仙子,凝视着中夏平原,凝望着中土大地。只是那位一手建立起此城的圣人并不甘愿让问天城就此与世隔绝,一座长延百里宽达十丈的悬空石桥将问天城和山下的平原紧紧连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围绕着通向问天城的这座悬空石桥,平原处也建立起了一座都城,人们将此城称为朝圣,同样位列在十大都城之中。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文人墨客、商贾旅贩通过百里石桥穿梭在两城之间。也许这世俗的野心不容小觑,朝圣城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着山巅处的那座云上宫阙,这街道巷弄、亭台楼阁,和圣城内的景象别无二致。只是朝圣城少了象征修行界荣耀巅峰的圣教天道院,少了象征世俗界权利巅峰的圣教儒院。

万年前创立的圣教,由被尊称为圣中之圣的易一手建立,易的名从未有人知晓,就连他的九位亲传弟子也不知他的全名。易喜欢人们叫他先生,长此以往,先生一词在中土就代表了圣教掌门。

易先生虽是修行界的圣人,但对凡间世俗却有着深深的怜悯,因此在创立圣教之时就有了天道院和儒院。

天道院是修行之地,不知出于何种目的,通天彻地的大圣人易先生收下九位弟子之后除了授予门派心法浩然正气诀和一些通用术法之外,根据九位贤徒的各自心性分别授予了不同的术法道门,这九门分别是易门、连山、归藏、长歌、八音、奇门、丹青、金戈、夜行。万年以来,除为首的易门因为其地位超然外,其他八门虽是同气连枝同属一教,但背地里这明争暗斗日趋渐浓。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四大书院组成的儒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之天道院对中土的影响更大。万年之前,易先生创立圣教之时,中土之地藏污纳垢、盗匪横行、礼仪崩坏、人心不古,随着格物、应天、徂徕、白鹿四大书院的建立,一批批没有修行资质的世俗凡人来到了儒院,在儒院的循循教导下,接受了悌忠信礼义廉耻,接受了为万世开太平的圣教训条。之后,中土的大小城镇在这群饱读圣人书的儒生手里,明确了规则,清晰了阶级,设立了法度。只是易先生的初衷随着白驹过隙般的时光逐渐被人遗忘,如今的四大书院之中,来自世俗的寒门弟子越来越少,占据着世俗权力巅峰的那批人大多和天道院的修行人士有着心照不宣的关系。比如那个曾经在儒院玩乐了十年的武林城城主周远安,就是奇门门主周立仁四十多年前生的孩子,像周远安这样身份的人现如今越来越多,尽管他们没有修行资质,但依旧能够享受一世荣华富贵。曾经的那些正直清明、严于律己的儒生在这个年代已经越来越少,在世俗之中怀揣着伟大抱负的青年才俊也已经甚少有这机会到四大书院追寻至理。

圣中之圣的易先生不知道万年之后自己一手创立的天道院和儒院与自己当初的设想是否还是一样,但民意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这问天城中,除了圣教之外,还有知天会这样一个号称“天知地知吾会全知”的组织。知天会的总舵设立在问天城,该组织人数众多但秩序森然有序,分舵更是遍布包括中土在内的九域。知天会的建立几乎和中土三大派的出现在同一时间,传闻甚至更早。除了记载修行界的奇闻异事,发布些上不了台面的勾当交易,时不时拍卖些通用的宝物器灵,知天会中更有修为深厚之人在背后坐镇,但具体是出自何门何派一直都是未解之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