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章 唐僧身世之谜(12)(1 / 2)
由于唐太宗上台并非名正言顺,所以他就给人们留下了名正言顺地推翻他的理由。如果社会上没有可以惧怕的势力,那么唐太宗也可以高枕无忧。可是实际情况远不是这样。在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当时既有小的谋反,又有大的士族存在,外族的骚扰、自然灾害也跟着凑热闹。这时候的唐太宗怎么可能高枕无忧?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里,他如果大开杀戒,干掉那些他不喜欢的人,这只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更加动荡,更加难以控制。他在这种环境中不冲动,不乱杀人,就是一个明智的、对自己有好处的选择。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团结朝廷内部的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那些朝廷外部的反对力量。
唐太宗上台后推行了温和的政策。这也是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长期生活在战乱的年代对于人来说是苦差事,所以在长期征战之后,人们总是要想办法逃离战乱,休养生息。
唐太宗登基之前,社会上是很不太平的。隋朝的皇帝多次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他们三征高丽,也是无功而还。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的惨烈程度也是令人触目惊心。隋朝之前是魏晋南北朝近370年的历史,除了西晋有过30多年的全国统一,其余的时间都处于南北对峙或军阀混战。
长期战乱之后,社会上的物质和人力都不可能继续支持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的内在需求将使战乱停息下来。实际上高压的统治很容易导致战乱,立足未稳的皇帝杀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会就容易再次陷入战乱;所以长期战乱之后,高压统治是不适宜的。在通常的情况下,统治者总会在长期战乱之后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以顺应人们的需要,他会尽量避免用高压手段来处理社会问题。
就在‘泾河龙王’被杀之后,社会上并不消停,各种各样的谋反就很多,比如,利州都督李孝常、右武卫将军刘德裕谋反,伏诛。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反,伏诛。卫士崔卿、刁文懿谋反,伏诛。代州都督刘兰谋反,伏诛。张亮谋反,伏诛。幽州大都督庐江王瑗谋逆,废为庶人。利州都督义安王李孝常等谋反,伏诛。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如此这些在《西游记》中就反映为泾河龙王的冤魂日夜纠缠李世民,而秦琼和尉迟恭被画成门神则代表着二人保护唐太宗,四处平乱。唐太宗起死回生则代表在宫廷之中或许发生过一场险象环生,精心策划的政变,李世民九死一生,险些毙命,但是此事好像还不是太子李承乾造反。
唐太宗为了收拢人心,实施了一系列改进措施,比如打破世俗的门槛,率先与民间底层通婚,刘全与公主的婚姻就是代表,公主昏倒代表她起初宁死不从,刘全头顶南瓜则是抛绣球招亲的另类表现形式,二者虽然表面有些不同,但是却开了先例,自此,门第观念逐渐相对淡化,由皇室传到了上层社会,殷小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唐太宗收拢人心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为相良夫妇建了一座生祠,便是那座鲁智深曾经倒拔垂杨柳的东京大相国寺,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普通人是没有可能让身为帝王的李世民为自己建造一座生祠的,如果有,那就说明相良夫妇出身社会底层,且对李世民有过大恩,至于什么大恩,《西游记》虽然有,但是不能采纳,因为本文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的,所以关于李世民为相良夫妇建相国寺的原因,我将会在今后的作品中杜撰一个。李世民之所以如此隆重的对待相良夫妇的原因还有就是要淡化矛盾,因为洛阳曾经是王世充的统治地,虽说王世充的名声不大好,但是他若能在一个地方称霸多时,足以与大唐为敌,靠的肯定不全是武力,也还有自己的威信,所以李世民需要在民间树立一个爱民的形象,大相国寺便是最好的证明,与凌烟阁可比肩齐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