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大国崛起-德意志民族精神(1 / 2)

加入书签

 德国-日耳曼民族,这个全世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令全世界人民怀着复杂感情的名字,在创造辉煌灿烂文化的同时,也曾经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深重的苦难。但凡有良知的、理智的人,在谴责罪行的同时,不能不思索着这样的问题:勤劳、勇敢、坚强的日耳曼民族,为什么会接连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搅得世界天翻地覆?又如何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建立起傲视全球的文明?德国模式为什么长盛不衰,令全世界竞相学习?平庸的人只会注意表面,而智者会透过表面,深入解开现象的本质。

德国的历史较短。18世纪以前,德国只是一些分散的联邦,18世纪中期联邦之一的普鲁士开始崛起,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通过两次战争先后击败了当时的欧洲强国奥地利和法国,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励精图治,崇尚节俭,人民视诚信和荣誉为生命,在教育上不惜投入,尊师重教。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从小学到大学全免费,而且是义务,如果父母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去学校里读书,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

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柏林洪堡大学诞生了。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大学提出的一个要求,那就是: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洪堡大学推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结合的原则,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在20世纪初期,约1/3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他们的革新给世界带来了改变—相对论、核裂变、结核杆菌以及伦琴射线的发现等。在迄今为止的76位德国诺贝尔奖得主中,65人以自然科学和医学成就而获奖,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伦琴、开普勒、普朗克、爱因斯坦......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其中两个: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就是德国人完成的。德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可以排欧洲第一,专利数量达到15.7万项,与美国和日本同属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国家。在哲学界、思想界和音乐领域,德国人也傲视全球,尼采、歌德、马克思、贝多芬......,如闪耀在夜空中璀璨的明星。

由于建立了完备的全民教育体系,德国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同时由于日耳曼民族严谨、务实、认真的天性,加以适当的引导,产生的生产力非常惊人。1880年后,德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国家的指导下被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这是使德国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的最有效的一种手段。1889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德国成为工业国家。英国用了将近100年完成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

德国所处的地缘环境,使之一直成为军事上激烈冲突的地区,这也造就了德国人强烈的危机和忧患意识,军事力量一直处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因为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德国西邻法国,与英国隔海相望,南边是奥地利、意大利,东挨波兰、俄国,长期以来战争不断,极易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德国不像英国偏居一隅,有英吉利海峡做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在欧洲内乱时过来插上一脚,一旦形势不利就溜之大吉,其他欧洲国家拿它没办法;也不如俄国幅员辽阔,蛮荒之地,有着无穷的战略纵深,再加上糟糕的交通环境和恶劣的气候,令高科技也没有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军事理论和兵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制定战略计划慎之又慎,容不得一丝的差错,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军事参谋体系,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世界级的军事将领:施利芬、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其军事训练极其严格,军队纪律严明,士兵对军官绝对服从,宛如一部精密、高效的军事机器。

在英法等帝国主义强国四处扩张、奴役殖民地的时候,德国并没有参与,由于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增强,其他强国感觉受到了威胁,开始不断压榨德国的生存空间,导致矛盾不断加深。为了生存而战,德国被迫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有着世界一流的军事统帅和士兵,但终于还是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以一己之力对抗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虽然失败了,但也令对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沙皇俄国政权崩溃,大英帝国没落,法国被严重削弱,投机者美国趁势兴起。德国所遭受的创伤也是惨痛的,战后《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德国人民饱受欺压,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丧失了,国家和社会濒临崩溃。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失败了,德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5年5月初,法国抵抗运动领袖戴高乐从巴黎出发,驱车前往柏林参加德国的投降仪式,此时此刻他的心里除了复仇,可以说一无所有。但当他赶到目的地后,复仇的心情却荡然无存。因为从越过法德边界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没有看到一座完整的城市、一个完整的村庄、甚至不再有一栋完整的建筑,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他没有看到一个健康的成年男性。

又过了20多年,有两个苏联作家出访西德一座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在小城中心的广场上,树立着一块纪念碑,通过纪念碑他们了解到,战争爆发时小城把一万多子弟送上前线,他们组成了一个师。战争期间这个师三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小城居民又三次把它补充起来,到战争结束时有三万多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留下的只有纪念碑上刻着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

在今后的艰苦岁月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为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