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四章 仓里有粮心里不慌(2 / 2)

加入书签

不过肯定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故意破坏,哪怕这个禁令是他发出,江浙喝米酒的习惯是改不掉的,现代都改不掉何况这时候,不过有禁令再加上一定的查禁力度,总会让米酒的数量下降,尤其是公开场合,肯定不会有太多喝的了。

过去米酒消耗就是士绅,那时候他们有的是粮食,一年能喝掉几百万石。

但现在士绅哪有粮食喝。

最多都在市场上买酒,只要通过严禁米酒,让米酒成本维持在始终高价位,同时用低价地瓜酒和高粱酒在市场上冲量,终究还是会逐步让一部分喝低端酒的习惯高粱酒和地瓜酒。大不了杨都督亲自带头,然后逼着那些手下官员也喝,有敢喝米酒的直接撤职罚款,这样就可以从北方引进这些低价酒,同时哄着北方增加地瓜和高粱的种植面积。

士绅们肯定不支持种这个。

他们只要收租不收这个,那农民想种也得考虑一下是否划算,但如果可以把这个变成银子就不一样了。

“此外还有棉花。

我这里民兵以后都交粮,棉花和桑的种植肯定减少,那些织户需要的丝和棉肯定会增加外购,之前运河两岸已经变成产棉区,接下来士绅肯定还会增加棉花产量。

但棉花终究不能吃。

您可以告诉他们,我已经组建了足够庞大的商船队,这些商船不仅仅是从外面购买大米,还将从外面运来棉花,印度的棉花比国内更好,甚至还有埃及的长绒棉,这个超过国内任何一种棉花。估计今年第一批从印度满载棉花的商船就会返回,那时候棉价暴跌,他们可别骂我。”

杨信说道。

这是他解决本地棉纺原料问题的唯一手段。

大量从国外买棉花就是了。

和买粮食一样,所有运棉运粮过来的商船都减税,反正棉花在印度和中东也不贵,接下来不说进入蒸汽时代,首先新式水力纺纱机,新式水力织布机这些都得推广了。

棉布的人工成本下降,抵消外购棉花的采购成本。

再说大明棉布出口本来就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过去受限于海外贸易的运输成本,现在随着海上的全面开放和商船数量的暴涨,运输已经不再是问题。大明也不是英国,向印度卖棉布还得绕半个地球,这里装上货俩月就到果阿了,一边从印度进口棉花一边利用人工成本,再向印度倾销棉布……

这个生意很好。

如果印度那边棉花涨价……

派舰队去找茬揍一顿,逼着他们掏赔款就是了,把赔款拿回来给纺织厂补贴或者减税。

玩这个镇南王都懂。

甚至鼓励商人在海外弄殖民地种棉花,要不然怎么鼓励向外,一是种粮二是种棉花,这时候矿产资源不需要掠夺,工业化还没到需要对外掠夺矿石的程度。支撑欧洲人满世界跑的关键除了商业就是种植业,而棉花始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蔗糖,再就是咖啡。

杨信想要人去殖民,也只能用种植业推动。

但首先得限制国内种植棉花。

否则光国内就足够,谁还会往外跑着种棉花?

桑蚕倒是次要的。

因为这时候欧洲也一样有,大明的丝织品只是更高端,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廉价,生丝价格太低,荷兰人买了运回欧洲,翻几倍的价都能卖出去。

这个加税就行。

这些年丝织品加税之后,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加税还是少了,加到百分之五十都没问题。不过桑蚕的确对粮食的影响不算大,因为桑树多数种圩,圩上种桑,圩田种稻,旁边水沟养鱼,这是江浙水网区的标准模式,真正对江浙农业破坏严重的,就是棉花。

“大爷不像你,你有刀子逼着他们做你想做的,大爷做多了,刀子就得落在大爷头上了!”

九千岁叹息着。

“锦衣卫是把好刀,您得好好磨利了。

该动刀就动刀。

实在不行还可以从我那里调用人手,老黄还留在那里,你们也都是老兄弟了,他会帮您,要弄死谁还可以暗中下手,孝祖做的就很好,且不管人是怎么死的,死了的人终究会让活着的心惊胆战,不方便抓就让他暴毙好了。

锦衣卫是干什么的?

不就是替陛下做那些不方便做的事情吗?

要是有人敢反抗,那九边的兵马都还在,满桂,曹文诏,张神武这些人哪个不能用?您回去把满桂调回来当蓟镇总兵,有什么闹大了的,直接让他带着骑兵进京,闹?我就不信他们再闹还能闹过铁骑兵?有我在南边看着,还有人再想搞大同国那出,不用陛下出手,我就去给灭了,这样您还怕什么?

该动谁不用怕!”

杨信说道。

他的那些老婆们肯定不能留在北方,都得迁到南京来,但北方的地盘也不能丢,所以黄镇会继续留守新城堡,而且杨家之前也已经开始了冀东的垦荒,甚至就连引滦的渠道都快建成,这片新的产粮区同样不能放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