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庞大的战争机器(2 / 2)

加入书签

旗下包括的产业之广,链条之长,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其前端产业链,便包含了机械铸造、化学实验、汽车组装、航空研发、道路运输、石油煤炭、水泥混凝、河沙基建,轮到后端产业链,才是枪炮弹药、坦克飞机、舰艇发动机等等制造工厂。

这么长的流程,导致军区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连高速公路,铁路,城市建筑,乃至纺织工业,服装工厂,甚至电视工厂都是军区名下。

军区的产能和势力,远远的大于地方。

士兵比农民还多,参与军工建设的,远远超越经济建设。

到了80年代末,经历阿富汗战争的需求刺激,苏连的军工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近75%的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都和军事工业综合体有关。

全国三分之一的居民,都围绕着军工企业生活。

地方上,可怜的产能,全都为军队提供物资。

一旦爆发大战,战争机器全力运转,国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会牵连进这个战争机器当中,达到全体总动员的目的。

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

而远东军区更是其中翘楚。

前苏连16个军区,远东军区在规模上排行第二,战斗力排行第一。

不仅有100万以上的陆军,还包括整个太平洋舰队,以及一半以上的战略火箭军。

整个远东军区,以战争为使命,商业极其匮乏,除了石油之外,只有保底数量的纺织工厂与食品加工,掌握在地方当局手里。

其余的大型工厂,值钱的产业,全都掌握在各大集团军名下。

而苏连解体之后,和平演变,这些庞大的军工企业,变成了一连串的噩梦,缺乏军火订单,拖了几年的军工企业,处在全面改组的阶段,工人们不知道多久没发过工资了,沦落到吃树皮,嚼草根的境地。

比尼古拉还惨!

按历史的进程来看,远东军区将在未来的5年当中,完成军转民的全部过程,耗费了20年时间,也没能恢复昔日鼎盛。

这些拆下来的设备,绝大部份以废铁的价格就卖掉了。

如果能参上一脚,这中间的利润简直难以估量。

而对方的真实目的呢?

话说得好听,协助对方建设远东,可远东有多庞大?其幅员面积600万平方公里,英德法意曰,再加上整个北欧都没有远东面积大。

想要建设远东,其难度不亚于独立建国。

厄国未来的二十年,可怜的内销能力更是个笑话,以林岭东的谈判能力,哪怕赚了钱也带不走,卢布已经一文不值,到98年彻底废弃,除非能投资石油,其他的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的真实目的,说白了,只是摧毁对方的核心产业链,让远东军区失去最底层的铸造能力,再将四大企业卖掉,对方就会拍屁股走人。

看林岭东光是冷笑,却不说话,苏希霍夫沉不住气了,开口问道:“你觉得怎么样,有兴趣参与我们的计划么?”

林岭东仍没说话,看了一眼巴尔擎夫。

他相信,对方也是心知肚明的。

果然,巴尔擎夫对他微微一笑,轻轻点头。

林岭东这才说道:“安全呢,谁能保证安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