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黄主薄(1 / 2)
韩城县衙。
此刻,正如李进宝所说,衙门里正乱成一团。就在今日一大早,原先的韩城知县得了朝廷吏部的公文,调他去福建三明任知县。公文的落款是吏部尚书王直王行俭。
其实,对于这个调动,韩城知县在紫禁城中换了天子之后就有了心理准备,也早就接到京城同年的书信,说他肯定要挪窝。道理很简单,自己所在的韩城乃是山西、陕西两省的交通枢纽,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意义都极为重大,特别是在鞑靼人随时都有可能南犯的关头,自然要换声于谦于尚书的信任的人。
再说了,他当年还曾经被正统皇帝接见过,说过几句话儿。在额头上,已经印着正统派三个大字。如今,朝廷换了天子,作为正统天子的老臣,自然要被人从重要岗位上撸下去。
在此之前,知县已经打点好行装,等到调令一下,连一刻也不肯耽搁,直接潇洒走人。
他这一走,整个衙门里的三班六房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韩城县县丞又是个不管事的老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有三百天在家里养兵。今日自然是没来,就算来了,以他哆哆嗦嗦话都说不囫囵的模样,也管不了什么事,反正这一届混满,就回家养老去了。
如此,整个韩城里的政务彻底停摆。
在县衙大堂的耳房中,主薄黄威正拿着一本帐册,以一根手指捏着嘴唇上的胡须,琢磨着什么。在他身前的大案上,也放了不少摊开的帐薄,还有一把算盘。不明就里的人若是看了,还真当这里是一家商号的帐房呢!
黄威今年四十出头,正是一个人年富力强之时。他这人生得甚是雄壮,身材匀称,肌肉紧实,有种咄咄逼人的锋芒,只眼睛里时不时闪过一丝寒光。
按照明朝的官制,中央派遣的官员只到县一级。一县的县衙一般来说,只设三人,县令、县丞、主薄。县令是正印官,只能由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担任,正七品,总领全局;县丞,从七品,一般都由举人出任,知县的副手。
这二人都是正经的有功名的读书人出身,算是朝廷命官。
至于主薄,则负责官府的日常事务,简单说来,就是做事的,有没有功名都不要紧。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些年,韩城的知县、县丞不知道换了多少岔,偏偏黄威将位置坐得稳当,这一干,就是十年。再加上上一任知县是个名士性子,双手不粘阳春水,一说起俗务,就不耐烦地交给黄主薄去办。如此一来,黄威最近几年隐约已成三班六房之首,手中实权颇大。不说一手遮天,隔绝上下,遮半个韩城还是很简单的。
“三老爷,外面都乱成一团,弟兄们都没有个主心骨,你老人家还是出去看看吧!”一个衙役小心地说。
这韩城中,知县自然是大老爷,县丞是二老爷,他黄威自然是三老爷。
“看看,看什么?”听到手下说,黄威眼睛里的寒光一收,换成和蔼的笑脸:“县尊调离,新官没有就任之前,大家做什么都不好。所谓做多错多,还是不做为好。怎么,没人管束着,觉得身上不舒服,就放几日假不好吗?这衙门里突然没有个当家的,下个月大家的工食银子还没处着落呢,你们在这里乱什么乱,还不想着法儿出门收些回来,难不成想饿肚子。”
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让大家出门找商家收些钱回来私分。若是等到新官到任,可没有如许好处。
那个衙役恍然大悟,喜道:“三老爷说得是,如今收多少,收谁的不收谁的还不是咱们说了算,又不用入公家的帐,这样的机会可是千载难逢,你看我着猪脑子,这就叫弟兄们出去生发。还是三老爷你有一颗菩萨心肠,凡事总想着弟兄们,大伙儿口中虽然不说,但心中都记着你老人家的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