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初现诡踪(1 / 2)

加入书签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岭南与中原不同,山地丘陵较多,平地稍少。岭南南部更因山脉连绵,峰峦重叠,点不清,数不尽,而被称为十万大山。

雨过天晴,天空,也更变了形姿态貌。此时正值正午,盛华的日光欣欣然,暖融融,给山峰披了一层耀眼的白衣。

山中林木参天,路少人稀,宁杨一人在若断若续、草木丛生的山道中大步疾行。放眼处,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好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

他足力甚健,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纵横交错的溪流,迂回曲折的山势,仿佛在他眼中并不算得了什么。

“我虽然体力远强健于他人,可往日里如此这般赶路,早已气喘如牛。可现在我脚不酸,气不喘,毫无力竭之感,这《玄武经》当真神妙。”宁杨一边健步如飞,一边思索道。

自从得到《玄武经》后,宁杨一有空闲,就精读揣摩其中的奥妙。玄武经深奥异常,里面满是种种诸如“金丹玉液”、“三花聚顶”等艰深古奥的奇怪词汇,含义高深,文辞隐晦,宁杨直看得似懂非懂,许多地方都懵然不解。

若是旁人早就被弄得头昏脑涨而早早放弃,只是他生性坚韧,又饱读诗书,一旦钻研便废寝忘食,神游其中,他于武学一道原本就颇有天分,《玄武经》培元篇的清气运转的法门却是被他慢慢地揣摩了出来。

那股清气如今已壮大了不少,此刻随着他的走动,清气运转全身,消疲解乏,这才让他神清气爽、神采奕奕。如今他摸出门道的培元篇,虽是《玄武经》的基础篇,却也是《玄武经》最核心的一篇,着重于身体本身的淬炼培养,有易筋洗髓、锻骨换血之妙。本来他年纪已大,骨骼已成,即使习武,若依常法修行,终难以大成。只是冥冥之中,却让他获得了天地间的绝世宝典,只要寒暑不辍,勤学苦练,自然有大成的一天。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玄武经》第二篇的真甲篇,应当和河图洛书有关。只是《玄武经》第二篇的真甲篇的却是龟蛇合体,却又不知是何意?儒家讲究“敬鬼神而远之”,我对四书五经倒是熟悉得紧,只是河图、洛书、两仪、五行、八卦、九宫等道家学问,我却知之甚少,反正以后我也不求功名了,看来得要找道门经典好好研究才行。”少年若有所思道。

清气流转,宁杨足尖一点,就轻飘飘的跃起,如飞鸟般凌空飞起好大一端距离。只觉疾风扑面,两旁的景物飞快地往后退,宁杨几乎疑为梦中,蓦地放声长啸,声震山林。

“据我所知,太平教的《太平经》和天师道的《天师宝典》两大奇功都是道门一脉传下来的功夫,均是独步一时,有惊天地泣鬼神之能。以前偶尔和乡里的泼皮互相吹嘘历代太平教教主和历代天师道天师的事迹,无不心驰神往,那时自己一个蛮力小子只能仰望这些古今道门宗师、武学大家高高在上,独领风骚。《玄武经》共九篇,如今我才只是初习第一篇培元篇,就有如此效果,不知道九篇全部习得,那将会是什么样?不知道会不会白日飞升,羽化成仙?”宁杨想起这些神话中的事迹,不由神驰遐想,心中激动万分。

只是想到此次回去看一眼方田村寨后,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宁杨神色突然又变的有些沮丧,心头便如压了一块万斤巨石,几乎喘不过气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