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远古四圣一鲧禹治水(2 / 2)

加入书签

接着上面的思路,我们继续分析一下鲧的治水。作为抗洪总指挥,鲧既然知道要做“疏”的工作,那他肯定不会不去做,但是他又为什么没有把这些“疏”的工作做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以及各种资源配给上的乏力。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鲧这个抗洪总指挥是怎么来的,前面的章节里已经说过,四岳推举鲧负责治水,但是帝尧对这一推举是有异议的,最后是迫于压力才勉强同意。所以鲧在治水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中央在人力物力上的全力支持。传说鲧治水用的息壤都是偷来的,鲧治水在资源上的匮乏,也从侧面得到了印证。当然了,那时候的中央财政似乎也没有多少。而禹则不同,禹是被虞舜推举为抗洪总指挥的,所以禹的治水行动自然得到了虞舜的大力支持。为了调度方便,虞舜更是把皋陶、弃、契和伯益这四员大将都派去了抗洪前线。所以,与鲧治水相比,禹治水的时候是得到了中央的全力支持的。

有一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在任何时候,这句话都是管用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鲧禹治水的时候所使用的“器”,这很重要,而且具有决定性意义。不难想象,鲧治水的时候,使用的工具以石器为主,或许也会有少量的铜器。但是铜因为其柔软的物理特性,在治水的过程中是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的。以石器和铜器作为治水工具,做一些“堵”的工作还是可以的,做一些疏通河道淤积的工作,或许也还行,但是要凿通石山的话,那就有点难为鲧了。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读者感觉不可思议,难不成大禹治水使用的工具是青铜器?唉,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论据支撑。当然了,这些个论据都只是笔者的反推,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至于究竟可不可信,可信度又究竟有多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一个论据是,很多典籍里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都有大禹凿山的情景,就像前面说的,鲧用石器和铜器是无法凿开石山的。那么禹既然能把石山凿通,那所使用的工具必然是青铜器无疑了。

第二个论据,上一章我们说过虞舜将惩罚犯人的方式从刑罚改为了上交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问了,虞舜要那么多铜干什么,难不成虞舜有恋铜癖,要用大量的铜把自己的王城装饰一遍?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已经成功炼制出了青铜器,先民们终于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这是远古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同时也给治水带来了巨大的转机,而炼制青铜器就需要大量的铜作为原材料。对于大禹治水,虞舜是大力支持的,而青铜工具对于治水来说那就是利器,甚至是堪称神器一般的存在了。为了满足治水前线的大规模需求,虞舜把各氏族的铜都收集来了还是不够用,缺口非常之大,虞舜有些着急。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铜,成了虞舜以及百官都在思考的问题,最后还是皋陶给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把犯人全都押去挖矿。

第三个论据就是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其实这也不能完全算是传说,至少在《左传》和《史记》中是能够找到侧面佐证的。在禹登上王位之后,居然能铸出九鼎,那么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能够铸造出青铜工具也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大量使用青铜工具的话,那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其实鲧与禹治水的思路是一样的,之所以鲧治水九年失败,而禹治水十三年获得成功,原因大致有两个,最重要的一点是所使用的器不同,第二点就是重视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如果我们再把鲧治水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只会“堵”,而不懂得“疏”,确实是有点片面了,不是鲧不懂得“疏”,实在是“疏”不动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