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叫好不叫座?(2 / 2)

加入书签

“《酒干倘卖无》在香港和台湾同步上映。”

这是,其它报纸的头条标题。

“林静是一个不安分的,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作者,她在写小说,写历史之余,还监制了编剧。这一次,她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震撼了我、感动了我,让我流泪,令我忧伤。”

“林静和许鞍华的组合,在这个充斥了大量哈哈大笑的商业电影影坛扔下了一颗重磅催泪炸弹!”

“《酒干倘卖无》是一部悲情戏,从头到尾不断地煽情,不断地“人为”制造各种灾祸。但《酒干倘卖无》又不仅仅只是一部悲情戏,因为它除了让人落泪外,还能给观众带来更深层的思考。”

“非常感谢这部电影的编剧林静小姐,导演许鞍华女士,使我们有幸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看到这样能给予我们良心上的拷问的影视作品。仔细观看品味,不难发现,一场又一场的悲剧只不过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买单的结果,如果不信,屏住呼吸仔细观察,说不定某个瞬间就会看到我们自己扮演的那个角色,。”

“这是一部能够引起一代人的共鸣的电影,《酒干倘卖无》不单单反应了一个两个家庭的悲剧,更多的是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的悲剧。”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都能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而区别是,我们能不能在观看了这部电影后,去改变自己。”

……

在香港,众多的媒体,第一次对一部电影罕见的出现了一片的叫好声。

而与叫好声相反的是——

一周之后,《酒干倘卖无》的票房统计出来,香港是430万港元,台湾是800万新台币。

按照1983年1月份最新的汇率统计,800万新台币兑换成港元,大概是160万左右。

430万的首周票房,对于绝大多数的香港电影来说,都是一个已经可以开庆功宴的成绩了。但是对于林静来说不是,因为这是她编剧的三个剧本拍出来的电影中,首周票房最低的一部。

《奇谋妙计五福星》的首周票房是513万港元,超过《酒干倘卖无》,《a计划》就更加厉害了,直接就是1673万,几乎是天壤之别。

到了第二周,香港的票房是275万港元,台湾的票房是900万新台币,大概是180万港元。

香港票房直接下降了一半,“专家”猜测,《酒干倘卖无》的首周票房之所以能够达到430万港元,是林静这个编剧的“名人效应”发挥的作用。

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名人效应”的作用能一时,却无法持久,所以在第二周,票房直降了一半。

“林静第三部编剧电影《酒干倘卖无》遭遇滑铁卢,叫好不叫座!”

某报社直接将这一段文字作为头条等在了报纸上。

幸好,在香港票房萎靡之际,台湾票房没有跟着萎靡,反而是有了小幅度的上涨,但这定点上涨,在很多人看来只是杯水车薪。

第三周,香港的票房是187万港元,台湾的票房是1500万新台币,大概是300万港元。

香港票房无法抑制的下降,甚至是下降到了冰点。

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台湾票房稳中有升,而且升幅非常之大,呈现了两个极端。

第四周,《酒干倘卖无》在香港已经下画,台湾则还在上映,票房是1200万新台币,大概是240万港元,略有下降,但下降不多。

第五周,因为台湾市民的强烈要求,本应该要下画的《酒干倘卖无》依然上映,而且票房来了一个强烈的大爆发,票房突飞猛进达到2000新台币,大概是400万港元。

第六周,《酒干倘卖无》还是没有下画,虽然票房已经回落到了1100多万新台币,大概是220万港元。

直到第七周,《酒干倘卖无》才迫于接档电影的压力,终于是下画。

但在这一年的年中和年终,又两次重新上映,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关于新台币和港币在八十年代的汇率,键盘手上没有具体的资料,只查到它们分别与美元之间的汇率,而且这个汇率还只查到个别年份的。但是新台币和港币,在八十年代的汇率都很不稳定,月与月之间的波动都很大。所以键盘只能够以查到的那个别年份,推而广之,然后取个大概值。)(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