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严峻现实(2 / 2)

加入书签

这个被他们捡回来的男人,他姓贺,名子章,河南人,早年逃难经广西到了越南,还真是从朝鲜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找张绍华的。

他是王云生从河内直接带过去的士兵之一,这大半年来追随王云生在朝鲜南征北战,打游击、在偏远地区建立根据地、策动朝鲜人暗中反日,在日本殖民政府牢牢钳制的朝鲜半岛上,每一天都象走在刀口上!

王云生一直在试图和张绍华联络,奈何朝鲜的山区落后不堪,电话电报是白日做梦,偶尔混进城里,要打个长途电话也不知道往哪儿拨。百般无奈之下,王云生派了四名韩国话学得差不多的士兵,在朝鲜地下抗日组织的帮助下,九死一生才经三里江偷渡过境。据贺子章描述,他们四人到了东北之后就按计划分成两队南下,他和另外一咋。姓唐的士兵在锦州走散了,他独自一人象头走在雪原上的野狼,克服了无数困难,历尽了生关死劫才来到山东。

幸亏张绍华名气大,他一入关就辗转听到沦陷区的人民在偷偷谈论关于凹师第一旅的种种事迹,他这才一路找到平阴附近,没想到等他找到平阴,第一旅已经撤退了。

贺子章一边追踪第一旅的足迹,一边偷偷南下,路上还曾被日军追杀,大腿给子弹穿过,虽然当时逃掉了,但不多久就伤口感染,一连几天高热小坐,池他烧得晕乎乎的,倒在野地里奄奄息,一一他告诉张绍华,王云生这支队伍目前在朝鲜北部算是站稳了脚跟,根据地主要建立在盖马高原和白头山脉一带,南部也有些由朝鲜本土人为主建立的地下抗日根据地,但由于条件所限,始终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战斗!

王云生那边带来的消息令张绍华等人相当欣慰,但那股高兴很快就被狂风暴雨般袭来的战斗扑灭!

山东已经陷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境地!

腰关,西营,高而,马山等地均出现日军以及日伪军的身影,日军试图借此打开一条交通线,为后面的主力全力进攻作准备!

对此曹福林一一作出反击,二十师,二十二师,二十九师,七十四师,八十一师等等各旅团日夜奔波,期间阵地战,遭遇战等等连续不断的生,伴随着这些的就是日军以及日伪军造成的一个个惨案,血与火蔓延了整个泰安,莱芜周边各个乡村小镇!

日军并没有多少主力参战,用的更多的是伪军,也有部分日军参杂其中,让人猝不及防,他们的目的无非在于消耗第三军的实力,拖垮他们的全体实力。

对此曹福林吸取教,大力宣传战果的同时不断的派军下达各个村镇,联合当地的民众一起对抗日军。

虽然作出相应的各种战法应对,但日军的两方主力在后方仍然逐渐逼近,四月二十八日,莱芜的七十四师刀旅在博山被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包围,双方经过半日的战斗,刀旅伤亡过半无奈退回,博山被日军占领,随后日军又从淄博抽调两个联队进行驻防。

四月二十九日,腰关因为二十师的防守失利被日军一个联队占领!至此,莱芜的国民军被日军逼退,曹福林因此狠批七十四师师长,二十师师长,奈何夹误以无法挽回,遂下令全力驻守莱芜!

在莱芜已经炭可危之时,泰安同样陷入风雨飘摇,四月二十九日晚,日军以一介。大队为先锋连夜出,到达高而,并于三十日清晨向高而的二十九师口旅一团驻地动疯狂进攻,由于日军配备有大型山炮和步兵炮,短短一小时口旅一团就防守不支,损失大半,随后幻旅抽调武家庄的二团进行支援,最后仍然溃败,高而被日军占领!

到三十日晚,日军向高而等地汇聚了三个联队的兵力,逐步向马山,武家庄两地扩张!

由于日军在配备上比国民军优胜很多,曹福林几经思考,最终放弃第两地的正面作战,全体将士退回泰安!

经过几日的奋战,虽然战果不菲,但仍旧让日军兵临城下,这让曹福林感到万分无奈。一日后,日军出动几十架战斗机对泰安,莱芜进行狂轰滥炸!当日下午,日军以迅雷之势占领王瓜店!

当夜,日军向泰安,莱芜分别调集一个师团的兵力,第二日清晨,日军正式向泰安,莱芜动了全力进攻!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曹福林下令全力抵抗,战至当日下午,日军进攻未果,但由于日军有大量的大炮,山炮,以及战斗机作掩护,第三军伤亡巨大!

五月二日,日军停止对泰安的进攻,但全力进攻莱芜,日军三次突破防守进入城内,最终仍被逼退,但三个师都损失惨重!局势不容乐观,曹福林终于按捺不住,于当日下午向国民党中央出求援,国民党中央高层经过一夜的商讨,奈何此时整个山东都陷入战火中,何况上海会战网结束,日军又沿江而上,直逼南京,南北均陷入一片危机当中,更是让国民党高层的主战派将重心转移到了华东地区,整个山东出现了真空!

这么一来,真是到了倾国倾城的绝境,曹福林无奈之下,只有下令各师团全力死守,五月三日下午,二十师一团全员战亡,莱芜北城被日军攻陷,随即战事的失败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曹福林最终下令撤军!

当夜,驻泰安的日军向泰安相继动进攻,此时曹福林已无心再战,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由八十一师垫后,全军撤至济宁!

历时半个月的战斗,期间大小战役不断,第三军全体死伤过三层,马山战役,歼敌三百,高而战役,歼敌五百,腰关,博山等地大大小小战役过百,最终以后援不足,兵力悬殊过大,日军全面占领泰安,莱芜两地结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