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1 / 2)
《五美吟》解析
黛玉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分别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宝玉题之曰“五美吟”。
历史上的红颜传说不知凡几,而黛玉独独选了这五位,意义必定非凡。
有红学家认为西施是黛玉自己,其余四首则分指四人,比如昭君是探春,因为都是远嫁,虞姬是尤三姐,因为都是自刎而死。但是黛玉和尤三姐没半点交集,而且三姐也不是十二钗正册中人,由黛玉写诗预示其结局似乎荒诞,更何况根据文中种种分析,我们可以认定二尤故事本为《风月宝鉴》移花接木,除了王熙凤这个人物做连线外,与钗《金陵十二钗》正文其实无涉。所以我认为,五位美人的吟咏,写的都是黛玉自己的心态。
正如戚序本在这一回末有总评诗云:
“五首新诗何所居?颦儿应自日欷嘘。
柔肠一段千般结,岂是寻常望雁鱼?”
可见早在清朝时,已经有人断定这五首诗都是黛玉自叹身世,而且这位评诗人很可能看过红楼全稿,知道黛玉柔肠百结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相思。我们且一首首来分析。
(一)
第一首咏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说西施指黛玉,大概没有人反对。在第三回里林黛玉第一次出场,书中就借宝玉眼光评价其“心较比干多一窍,病比西子胜三分”;三十回中宝玉见龄官画蔷时,误认作在葬花,暗想其“东施效颦”,用的正是黛玉咏西施的典;后文中兴儿对二尤说起黛玉时,形容是“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王夫人骂黛玉的替身晴雯时,也说是“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了。”
也正因为西施的典故,使一些红学家认为找到了黛玉沉湖的理据。但是第一,这五首诗里的美人命运各不相同,西施虽或投水而死,虞姬却是饮剑身亡,绿珠的跳楼更是闻名,若件件都隐黛玉之死,岂非黛玉要死上三次或更多?
其次,西施的终局向来有争议,越王勾践灭楚之后,西施究竟是投水自沉,还是跟范蠡泛舟西湖去了,两种结局大相径庭,却各擅胜场。“一代倾城逐浪花”,两种解释都说得通,那到底该以何种为本呢?或者说,作者信服和选择的是哪一种呢?
本文中,我们只举梁辰鱼的《浣纱记》为例。梁辰鱼,江苏昆山人,那时候昆曲还被叫作昆腔,又叫水磨调,有曲无剧。是昆山梁辰鱼把明传奇《吴越春秋》改编成了《浣纱记》,第一次把昆腔搬上舞台,成为昆剧。所以这本讲述西施传奇的《浣纱记》,可以说是昆剧的祖宗,在明清时流传甚广。
今天的读者,多半借助电视剧来了解历史;清朝时也一样,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永远不是书籍中记载的那一个,而是戏剧中演绎的传奇。《红楼梦》中关于贾府人看戏、说戏的情节甚多,其中所有的戏,都指的是昆剧。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黛玉诗中的西施故事,不妨按照《浣纱记》中记载为准。
《浣纱记》中,越大夫范蠡往诸暨山中游春,在苎萝溪边偶遇浣纱女施夷光,惊其美艳,当即许下婚约,并索取西施手中之纱为订。西施亦对范蠡一见钟情,信誓旦旦地表示会等他提亲,绝不另嫁。然后一等三年,思念成疾,所以常常捧着胸口说心痛,这便是西施捧心的缘由。
那范蠡因为吴越战发,勤劳王事,三年来一直顾不上再找西施。然而因为越王勾践想了个美人无间道的计划,使他又重新想起苎萝溪边的绝世美女来,遂重访故地,找到西施,劝她为国捐躯——这真是天大的悲剧。正如西施所叹:“悬望三年,今得一见,意谓终身可了,岂料又起风波,好苦楚人也!”
接下来就是人们熟悉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的故事了。至于西施,梁辰鱼给了个光明的结尾,让范蠡在复国后功成身退,挂冠归隐,带着西施泛舟江湖去了。然而理由却不是因为爱:“功成不受上将军,一艇归来笠泽云。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说他知道红颜是祸水,怕勾践迷恋西施的美貌也会像夫差一样色令智昏,连他自己也不安全,“若少留滞,焉知今日之范蠡,不为昔日是之伍胥也?”所以为了忠君把西施带走了。
但不管怎样,这总是个团圆的结局。虽然在别的版本中,西施没有这么幸运,然而也没有这个流传得广,这就是昆曲的魅力了——不知道是西施选择了昆曲,还是昆曲选择了西施。但昆腔是属于江苏人的,西施也是来自苏州,也许这是一段宿命,注定昆曲会自姑苏起源,流传千古。
而西施的同乡、姑苏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第一首即咏西施,使得传奇益发传发,香艳更加香艳。
西施与黛玉的相同点,我们一目了然,乃在于形容面貌,美而且弱;在命运上有什么共同点呢?排除“投水自沉”这个前文中一再论述的伪命题外,西施的命运与黛玉有何相似之处呢?西施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是被当成救国良计嫁到楚国,而且是情人范蠡亲自将她献了出去,黛玉会不会也这样呢?
宝玉是肯定不会主动献出黛玉的,但会不会是无心之失?且往后看。
(二)
第二首虞姬诗: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要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就得先了解虞姬的故事以及与这故事相关的几首更著名的诗句。
楚汉相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汉王刘邦围于垓下。那刘邦为乱楚军之心,便让自己的手下唱起楚地的哀歌,所谓“四面楚歌”,就是从这里来的。项羽部下听了,都以为楚地皆降,民不聊生,故而哀歌,以致军心涣散。项羽心烦意乱之余,对着自己的爱妾虞姬做歌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诗史称《垓下歌》,全诗大意是:我空有拔山之力,无奈时不我与。如今大势已去,只可怜了我的乌骓马和虞美人。乌骓马也还好说,虞姬啊虞姬,我该拿你怎么办?
虞姬听了,便向楚王说:请大王再进一杯酒,让爱妾为您舞剑。遂一边舞剑一边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歌的意思是说:汉兵已经抢了我们的地方,如今四面楚歌,大王兵败。既然大王已经穷途末路,我又怎能苟且偷生?唱罢,虞姬横剑自亡,死于帐中。
后世关于《霸王别姬》的诗作与剧作都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了楚霸王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黛玉这首咏虞姬,堪与易安诗媲美,第一句“肠过乌骓夜啸风”,引用的是项羽的绝命词“骓不逝兮可奈何”,而“虞兮幽恨对重瞳”则是虞姬的绝命词“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传说里项羽的眼仁是双瞳,所以“重瞳”指项羽。
“黥彭”是指项羽手下的两位名将黥布、彭越,他们在乌江战败,投降了刘邦,后来还立下累累战功,但最后还是被刘邦处以醢刑,斩成肉酱。黛玉在这里嘲笑他们两位降汉苟活,却仍难逃一死,还不如虞美人的饮剑楚帐,以全清名。
这首诗写得傲骨峥嵘,剑气纵横,直逼后文宝玉的《姽婳词》,非常刚烈冷冽。乍看上去,虞姬的气质似乎与黛玉的柔弱婉转颇不相类,因此很多人都以虞姬自刎这一点,简单地将这首诗认定是尤三姐的写照。但是尤三姐乃死于柳湘莲毁婚,她又曾经失脚不能自辩,因此以死明志——这与虞美人为项王而死,没半点相似之处。
可是黛玉呢?黛玉同虞姬又能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困境中的选择:贾府势败,正如项羽对着四面楚歌,黛玉本来有机会嫁给北静王自保,但是她却耻于黥布、彭越的降敌自保,而宁可像忠于楚王的虞姬一样,以死明志,完成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心愿志向。
(三)
第三首咏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黛玉共写了五位“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才情女子,而宝钗独独拿出这首作评:“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海棠诗起社时,宝玉曾说稻香老农不擅做诗却擅评,然而宝钗这番话,却压过前文所有评语了,确是广识之见。同时,五美之中,宝钗单以昭君为评,可见这一首才是本回的关键,点睛之题。
因了昭君远嫁,所以红学家以往例行认为这首诗暗喻探春,然而诗中既说“红颜薄命古今同”,可见以古寓今,这首诗正是黛玉自己形容。
有个旁证:前回开夜宴、占花名,黛玉抽到的乃是芙蓉,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前一句乃是“红颜胜人多薄命”。
毫无异议的是,这一回占花名中每人抽的签都是自己的命运谶语,绝不会指别人。两回紧密相连,前曰“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后曰“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很明显这“红颜”指的是黛玉自己。
另外,薛宝钗评诗时提到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敌”,也是来自《明妃曲》中,且看原诗: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全诗内容明确,就是将明妃王昭君的故事讲了一遍:西汉宣帝时,匈奴中有呼韩邪单于向朝廷求婚,愿娶一位汉室公主为妻。皇上当然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远去僻疆,于是就想从宫女中挑一个认作义女。而王昭君便站出来说,愿意成为和亲之选。远嫁之日,汉宣帝为之饯行,见其容貌美丽,有勇有谋,十分心仪,很后悔之前竟然没有留意这个美人儿,回宫后遂翻出宫女画像来看。
原来,那时候皇帝选妃不是当面挑选,而是凭画像来定夺的。王昭君因为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就被他故意在脸上点了一颗痣,遂落选。皇上看到自己当面错失美人,龙颜大怒,遂下旨重办毛延寿;然而皇令如山,悔之晚矣,王昭君到底还是远嫁了。
昭君死后,葬于今呼和浩特市郊,背青山,傍黄河,其墓曰“青冢”——青与黛,岂非同为三生石畔旧精魂乎?
诗中说昭君“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因明妃生得太美丽,注定了红颜薄命,只能自叹无运。
而黛玉自称“红颜薄命古今同”,与明妃同命,那该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六十三回到六十九回中间插入了“红楼二尤”的故事,把时间拉得很远;但是笔触一回到荣府事后,就立刻又以诗词开篇,黛玉咏絮词中更有“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再提“东风”,朔气凛然。显然因为君权而使命运发生逆转,谜底呼之欲出。
(四)
第四首咏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绿珠的故事见于《乐史*绿珠传》,西晋洛阳巨富石崇,以十斛真珠购得歌妓绿珠为妾,藏于金谷园中,日则艳舞,夜则笙歌,还曾合作歌舞剧,堪称我国最早的词曲制作夫妻档。而两人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昭君曲》,正和黛玉《五美吟》中的王昭君相应。
且说绿珠艳名远播,石崇富可敌国,这两条理由都足以让别的男人嫉恨,尤其是比石崇更有势力却没有艳福的男人。赵王司马伦多次使人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不允,且勃然说:“绿珠吾所爱者,不可得也!”后来赵王之亲信孙秀罗织罪名,兵围金谷园,石崇遂哭着对绿珠道:“我为你成了罪人了。”
这时候,绿珠原本有三种选择:一是把自己献给赵王,解了石崇燃眉之急;二是与石崇并肩顽抗到底,效法梁山伯祝英台做一对亡命蛱蝶;第三,就是干脆装聋作哑,守着弱女子本份,坐山观虎斗好了。然而,这也就正应了石崇的那句话:我为你而获罪。
结果,绿珠做了第四种选择:“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甫句),以此来免石崇之祸。
可叹的是,绿珠跳楼了,石崇也仍未能逃脱被捕斩首的命运,临终之际,他说了真话:不是绿珠害我,是财富招祸——即使没有绿珠,赵王也会找其他的藉口对石崇图财害命的,不是石崇为绿珠所牵累,恰恰相反,倒应该是绿珠为石崇而殉葬了。
明义《绿烟琐窗集》中收录《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后世红迷探佚结局的重要依据之一。比如其中有一首诗借金谷园典故云: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同样是用金谷园故事来照应红楼人物,绝非偶然。那么,这两首诗中的绿珠与石崇,又到底指的是书中的哪一对苦命鸳鸯呢?
想弄清绿珠身份,不妨先弄清石崇是谁——且看《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宝玉做了一篇长长的《芙蓉女诔》,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文字:
“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
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