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零、不孝(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朝会散后,赵佶将蔡京留了下来。
这是近来很少有的事情,进入宣和二年之后,赵佶便是想要和蔡京说什么,一般都是令蔡攸居中传话。他美名其曰,是蔡太师年迈,不敢过于劳烦,实际上就是暗示蔡京赶紧辞相。
但蔡京就是巍然不动!
考虑到蔡京经营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更有周铨这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在,所以赵佶便没有强行解除蔡京的职务,只是不断给他加压,甚至有意将朝政全扔给他,想要用繁琐的工作来压垮这个老人。
可是蔡京依然不倒,所有的工作,不敢说处理得很好,至少四平八稳,朝廷的国库收入年年增长,各项改革平稳推进,北上伐辽的准备也越来越充足。
这让赵佶更是厌恶蔡京,仿佛朝廷离开了这老头儿就不能转动了。
大半年未曾单独见宰相,这可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可是就连御史台的台谏言官们,此时都在东张西望,宁可抓着小猫三两只咬,也不敢攻讦蔡京。
若说有人在反对蔡京的,唯有三个:王黼、李邦彦,还有蔡京之子蔡攸。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因为赵佶私下都许诺,政事堂得有空缺,便将他们调入其中。
今日赵佶要见蔡京,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真驳了周铨的意见,此人会不会恼羞成怒?”在已经完工的艮岳之中,站在最高处,俯视着眼前的开封城,赵佶思忖良久,然后向蔡京问道。
“恼羞难免,成怒未必,官家放心。”蔡京缓缓地说道。
他老态龙钟,最恼人的是眼睛如今不好使。幸好周铨弄出了老花镜,让他还可以阅读公文,不至于只能听别人念。
“这厮太不令人省心,若是他返回京中,朕与他同游艮岳,也算千古君臣相得的典范,那该多好。”赵佶道。
这话里是真是假,就唯有他自己知道了。
蔡京笑了一笑:“官家,若朝廷无隙,何愁他不返回京中,海外边角之地,终究是比不得中原形胜之所。”
“周铨本人朕倒不是太过担忧,他虽然有些狂妄跋扈,但对朕还是真心的。只不过当初太祖皇帝,也是周之忠臣,奈何底下之人,思图富贵……太师,你年高德韶,若有机会,不妨说与他听听。”
“老臣明白。”蔡京讶然抬脸,瞄了赵佶一眼。
“那何栗为海州知州之事,就这样定了?”赵佶又道。
何栗此人,被赵佶看重,不仅因为他是状元、相貌堂堂,更是因为他足够忠心。
而蔡京认同他,则是因为这位对王黼非常不满――何栗比王黼小十岁,在某种程度上说,搬倒王黼,他才有足够的垫脚石,这与是否正直无关,乃是官场的套路。
“官家认可之事,那自然就定了,周铨不喜何栗其人,想来……应该是嫉妒吧。”蔡京道。
赵佶失声笑了出来:“他嫉妒什么,他年纪轻轻,已经封侯了,手中又如此有钱,便是朕都嫉妒他!”
“少年状元及第,谁不嫉妒,以何栗之才,今后封公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周铨便是从现在起闭门苦读,也不可能在二十余岁时拿上一个状元。臣近日在报纸上学得一句话,‘此乃学渣对学霸之恨也,绵绵而无绝期’。”
赵佶又是一笑,他原本就喜欢市井轻浮之语,听得蔡京这老头儿也学市井之言,自然欢悦。
确定仍然让何栗为海州知州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安抚周铨了。
虽然确定周铨不会恼羞成怒,可是必要的安抚还是必须的,这是为政之道。
“如何安抚周铨?”赵佶不是个沉稳的性子,怎么想,便怎么问了。
“官家责骂他一番就行了,对他太过客气,他反而要疑神疑鬼。”
“责骂?”
“对,官家就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家事不靖,怎么还有闲功夫对朝廷的人事任命指手划脚!”蔡京说到这,老头儿顽皮地笑了起来,倒象是个老小孩。
赵佶一听,不免哭笑不得:“太师,你这是在他伤口上撒盐啊。”
“非是伤口上撒盐,他与辽国公主之事,也到当断则断的时候了,长久拖延下去,官家总不希望,如此人才,归于外国吧。”
赵佶眯着眼想了一会儿,缓缓点头。他忌惮周铨是一回事,但若周铨真的跑别国去效力,他只会更为忌惮,甚至是畏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