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攻胡陵、下方与(5)(1 / 2)

加入书签

 血肉之躯与刀剑相抵,生死不过一瞬,很快就有郡守商兵沿着破裂的盾墙冲入到王启这边的兵阵里厮杀。

当盾墙散落,混战紧随进行,落了下风的王启兵卒,伤亡惨重。

王启见形势不利,立于后方焦急道:“现在我们怎么办?”

曹参当即道:“命令未入战的士兵后退,后军五百人分三批,依次进去战场,给足敌军中军压力,把郡守那边的军队也拖进去。”

王启知道曹参对于打仗见解高过自己,赶紧下命令。

随着第二批兵将进入战场,郡守那边果然也安奈不住,只得再次增员人手。

入战的兵卒越来越多,王启为了挽回最初的劣势,一次次的增派人手,郡守那方紧紧跟随王启这边,只要王启派兵增援,亦是立即增兵补上。

大战到了这时,便可看出双方统率的实力差距,兵法云:分而围之,围而歼之,敌则能战之。王启与郡守派来的人马兵力相等,两者开战考验的就是双方统率统领兵马的功力。

王启前军以五百人为方阵进入战场,起初不利,听曹参言,退回一百人入后军,后军六百人分成各自两百人的三个小方阵,在前军进入混战之后,便依次将这三个两百人方阵派入战场增援。

郡守方的千人中军则以三个三百人方阵从前到后排列,另余一百人组成二五百主亲卫队以及各个方阵传令兵,战事开始之时,郡守方就以三百人方阵击散了王启前军方阵,后随着其余两个步兵方阵进入战场,直接打的王启这边兵卒抬不起头。

两方中军的最后一个步兵方阵几乎同时进入战场,可王启最后一批人马只有两百人,而对面却是有三百人众。之前的战斗,郡守方兵马统领以六百步兵抵住了王启八百人的攻击,而当中军最后三百人进入了战场,王启这边的战局几乎瞬间就出现了溃败迹象。

相较一番,王启比起对方,逊色之极。

王启紧张的盯着战场,当前军显出败局之时,赶紧下命令。“雍齿,樊哙,带兵去增援。”

两将走后,曹参突然道:“主公,派左右两军佯装攻击对方侧翼,吸引郡守方左右两军出来,只要他们一出来,就和敌人打。先前前军不利,郡守方以六百人马顶住了我方八百人攻击,现在千人中军皆已入阵,若不在这个时候把战场搅浑了,等再过段时间,我方中军一乱,到时候必败啊。”

王启俯视战局,自己的中军早已混乱不堪,最后两百人才刚进入战场,就已经和敌人打起来了,而对手最后三百人入场后,牢牢守住阵型,不给己方一丝穿透中军的机会,并且一步步压向前方,意图打穿己方中军。

“那要是敌方不派出左右两军支援怎么办?”

“要是不出来,我们就真打,让兄弟们绕后包围对方中军,吃了他们,这种损失对方当不起。”

王启舔着嘴唇点点头,与郡守派来的人马一战,才让他知道自己对于军事知道的少得可怜。

“卢绾,去传令左右两军。”

“喏。”卢绾赶紧领命,急忙去传达命令。

等卢绾走后,王启向曹参又问道:“可还有什么办法,我们这样派兵上去救火,对方一目了然,完全可以用少量兵马拖住我们,等咱们的兵派完了,人家手里还有兵,那个时候我们还是会败啊。”

“前军不利,使我方陷入被动,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挽回劣势,将敌军的兵力也拖入战场救火。只是不断增兵,必会使我方后部空虚,战场上短时间内还分不出胜负,但我就怕敌军会绕过战场,直接攻打我军后方主公所在,到那时主公临危,无法指挥兵马,那才会使我军真正战败啊。”

两军交战,正面战场胶着互殴,只要不被敌方打穿阵型或者打溃兵卒,那出现的伤亡对于一战的胜利其实意义不打,真正决定一战胜利的是在正面战场混乱后,精锐部队或者裨将亲卫绕过或者冲开敌方兵阵,直接进攻敌方指挥中枢,威胁敌方大将,迫使大将撤退或者命令无法传达。只要一方传令受阻大将临危,那个时候必会让其下兵卒混乱,之后,有着优势的一方再进行调兵遣将,或围歼或分散敌方兵马,冲散敌方兵阵,使前后左右任何一方裨将可直击敌方大将。

到此,不管是擒获、斩杀还是驱逐敌方统帅,这场仗已经是大胜了。

真正的大军对战,想要从几千几万人马中杀过去,去擒杀敌方大将几乎不可能,开战前期要经过漫长的厮杀消耗对方兵卒数目、体力,等战事到了一定阶段再出奇制胜,靠计谋与部队的高速机动直击大将大营,以此取得胜利。

小规模的仗打起来变数极多,虽万变不离其宗,但真正的结果没来临前,其实谁都预料不到。因为人少将稀,战场中完全可以依靠将士勇猛杀溃敌方,或有精锐部队直接打穿敌军阵型,力压敌方大将。若是遇到此等一力破万法之事,统帅就是有再高明的计谋也于事无补,只能先行撤退。

今日之战,双方都没此等绝世勇武之人,想要依靠这等百年难遇的猛将取胜,不可能。

王启方战事此时不利,但真正精锐尚未出动,曹参之意乃是为了挽回战场劣势,将其与夏侯婴周勃一众全部投入战场,意图打散对方中军,或可依此计牵扯敌方精锐也进入战场,到那个时候,这场仗双方不过是在消耗一些兵卒,对于胜负无关紧要。

但此计危险之处在于若是众人都进入战场,王启所在之地防守力量不足,敌方要是派兵直击王启所在,那王启岌岌可危,甚至会使此战立即失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