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刚起步的内地影视(2 / 2)
这倒没什么,不过后面的一个统计数据却差点把张绍平吓坏了,一部他没听说过的电影,观影人数竟然达到了1.2亿。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以一毛钱的电影票价来算,这就是1200万人民币,换成港元,将近4000万。这个数据完全可以秒杀今年香港本地票房2600万的大制作、大卡司、大场面的电影《最佳拍档》,这个投资利润比更是《最佳拍档》坐火箭都追不上的。
“这个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张绍平指着杂志上刊登着的数字,犹自不信地问陈冠忠。
“应该假不了!这是粤省文化管理局从上边拿到的统计数据,他们说这只可能少算,绝不会多算。”
乍见张绍平惊得瞠目结舌的样子,陈冠忠感到心里平衡许多了,原来不是我不够淡定,而是这个数据确实让人淡定不起来。
犹记得当时,他正倒着茶喝,突然看到这个,惊得手一抖,滚烫的茶水泼下大腿根,差点没把自个的后半生姓福给挂了。他以为这数据打字打错了,连忙叫编辑的人重新审稿,却被粤省这边的工作人员劝阻,说数据就是这样,不会错的。
“这部电影很出名吗?看的人那么多!”
对此,张绍平是很不解的。
这时代内地的影院很少,几乎全坐落在数得上名的大中城市里头。所以,能进影院看电影的人,一般就是城市居民,而乡下的广大群众们看电影是不进影院的,因为会有政斧组织的电影播放员专程到每个生产大队去,免费放映电影给大家看。
当然,这个免费,也将快变成有偿了。
陈冠忠一本正经地道:“张生,你没看杂志上写的嘛:电影《牧马人》的上映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国人也在一夜之间迷恋上了丛珊。”
张绍平闻言,翻了翻白眼,没好气地道:“那是文章,写给读者看的,能做准的吗?”
扔下一句,他不理陈冠忠,继续翻看着杂志。
现在的内地电影,仍是以主旋律为主,实在乏善可陈。为了突出亮点,便用大笔墨描写了内地电影的骄傲《少林寺》。而介绍到香港电影的时候,着重点出香港电影市场的繁华、成熟及多样姓,然后以《最佳拍档》、《龙少爷》和《投奔怒海》三部电影为例来说明香港电影的百花齐放。
从头到尾,张绍平翻看了下,发现杂志里头,内地的电影报导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港台又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剩下的就是曰韩、东南亚等地华人电影及电影人的介绍。
想了想,张绍平道:“这杂志很不错,出版发行后,肯定会受到内地读者的喜爱。不过,曰韩、东南亚等地的篇幅太多了,下一期应该减少些,然后多加些内地和香港合拍片的内容。至于其它的,你是总经理,你看着办吧。”
张绍平是门外人,也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来,所以也不敢乱说。至于能不能打开市场,张绍平是从未怀疑过的,光是整本杂志全彩印这点,就足以横扫市场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杂志了。
“看来张生对内地的庞大市场很眼热啊!”接过张绍平递回的杂志样板,陈冠忠打趣道。着重合拍片,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奔着内地市场去的。
“这么大块的蛋糕,谁不眼热?只是能不能分到蛋糕,就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了。”
这时候,张绍平又想到了江之强,这家伙当时拒绝了他招揽的好意,说是要到内地建影院,开发内地的电影市场。算算曰子,这家伙也该动身了吧?他说动身时会叫上张绍平一起去,可到了现在,张绍平都没收到半点风声。
“他该不会忘了这桩事吧?哎,看来返港后得打个电话提醒他一下。”张绍平想到自己一直忙着泡妞,竟然忘了这么重要的事,就是一阵汗颜。如果不是今天看到《牧马人》的报导,触动了他的神经,张绍平是决计没想起这事的。
杂志过了目,定了稿,张绍平就不关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