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五十五章 多用途(1 / 2)

加入书签

 dw-26b垂直起降攻击机服役时的编号为qw-26b,直到2034年大批量装备部队,不再需要保密,才使用了现在的编号。也正是如此,直到2034年,外界才知道共和国陆军装备了采用“吸入式电离电磁回旋推进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若论出名程度,dw-26b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飞行器。

与qw-26a相比,dw-26b除了基本结构有不到60%的相似度之外,其他方面都变了样。两套“电磁回旋推进器”{简称}的蜂窝状毛细进气口设置在机身前端两侧,保型设计的加速通道向后延伸,在翼根处折转进入机翼内部,最终连接到距离翼尖三分之一处的三向可控喷口、以及分别设置在机身上下两侧的8处矢量推力控制喷口上;为推进器提供电能的1500千克14级复合蓄电池全部采用保型设计,其中600千克安放在机身内部由高强度合金装甲保护的电池舱内,另外800千克则以填充的方式安放在机翼内;受推进系统加速通道的限制,原先设置在机身两侧的弹舱移到了机身中央,以并列的方式安放;因为采用了矢量推力控制系统,所以全机没有气动控制翼面。

与j-16一样,除了得到保留的机翼还有点飞机的样子,dw-26b的外形没有一点传统飞行器的样子,看上去更像是长了一对翅膀的重型卡车。因为主要在超低空作战,对飞行速度与隐身要求不是很高,所以dw-26b并不十分重视气动外形,即便飞行速度慢一点、隐身能力差一点,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与空军战斗机相比,dw-26b更重视生存能力,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dw-26b的装甲用量高达750千克,不但飞行员座舱得到了严密保护,电池舱、推进舱与弹药舱都得到了保护,甚至连机翼下表面都敷设了厚达10毫米的高强度合金装甲。因为dw-26b主要在超低空活动,对其威胁最大的是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以陆军航空兵要求dw-26b必须具备抵抗30毫米穿甲弹直接攻击,与防空导弹预制破片战斗部间接攻击的能力。为了增强生存能力,陆航还明确要求在损坏1台推进器的情况下,dw-26b至少能够继续飞行30分钟,最好能够带伤返回位于500千米外的基地。

用“飞行坦克”来形容dw-26b一点都不为过。

与qw-26a相比,dw-26b最出色的能力就是超远的攻击距离。

为1500千克复合蓄电池充满电之后,dw-26b在轻载{只携带1500千克弹药}时的飞行距离超过3500千米,重载{携带4500千克弹药}时的飞行距离接近2500千米。在不进行空中充电的情况下,可以携带3000千克弹药到800千米外的战场上执行至少2小时的作战任务。

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dw-26b对后勤保障的要求却大幅度降低。

按照陆航制订的标准,1个大队的24架dw-26b只需要1套电力供应系统,每架次的后勤维护工作量不超过8小时,单次飞行的充电时间为半小时。也就是说,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的情况下,dw-26b只需要45分钟就能完成再次起飞的准备工作{充电与弹药补给必须分开进行},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一个4人地勤小组能在2个小时内完成所有维护与检修工作。

可以说,后勤保障能力,决定了dw-26b的装备规模。

与空军相比,陆航只是隶属于陆军的兵种,而不是独立军种。虽然陆航的技术军人比例在陆军中最高,但是作为传统军事力量,陆航的技术军人数量远不如空军。如此一来,武器装备的可维护性显得格外重要。比如空军的j-16系列战斗机是8人地勤小组,光是维护人员就比陆航的多出一倍。

性能越先进,越容易让人眼红。

dw-26b曝光之后,几十个国家询问了相关性能,近20个国家提出了采购意向。虽然不排除某些国家想借机获得dw-26b的关键技术,也就是“电磁回旋推进器”的技术,比如法国就在2034年底提出从共和国采购12架dw-26b,而其真正目的是想得到样机,从而掌握关键技术,但是绝大部分国家是被dw-26b的出色性能吸引过来的,比如巴基斯坦就在2034年底提出,希望共和国能够在dw-26b的基础上,根据巴基斯坦的实际情况,开发一种专门用来执行反装甲任务的超低空攻击机{巴基斯坦的坦克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反装甲任务非常严峻}。

因为“电磁回旋推进器”属于最尖端的航空推进技术,所以共和国一直没有将dw-26b列入外贸清单。面对巴基斯坦这类传统友好国家的需求,共和国只承诺在qw-26a的基础上研制外贸型号。

国外的人眼馋,共和国空军也眼馋。

因为dw-26b具有很大的作战半径,而且主要任务与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重合,所以空军早就提出,应该将dw-26b编入空军的战斗序列,而不是由陆军掌握。

为了避免与空军发生争执,陆军对dw-26b的编制与作战使用做出了严格限制。

在陆航中,dw-26b以武装直升机的体系编制,配属给军一级的作战部队,只是在行政管理与后勤维护上由陆航统一负责。作战行动中,dw-26b的主要任务也是伴随装甲部队发起进攻,为装甲部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打击侧翼上的敌军、拓展正面宽度等,基本上都是战术类任务。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名前线指挥官会将dw-26b当成武装直升机。

裴承毅也不例外,在他眼里,dw-26b就是名副其实的攻击机。

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因为前线机场有限,空军的作战飞机无法向前部署,所以裴承毅不得不把能够部署在野战机场上,并且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dw-26b当作j-17a那样的多用途战斗机使用。

随着j-17a摧毁了印度的指挥体系,dw-26b的任务就是打垮印度的防空系统。

很难想像,dw-26b能够完成如此高难度的作战任务。

战斗开始的时候,裴承毅的心里也没有多少把握。

虽然数次推演的结果都一样,dw-26b能够有效的对付印度的防空系统,但是在战斗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说大话。原因很简单,印度的防空系统并不差,至少没有差到可以任人宰割的地步。

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尝到苦头后,印度格外重视防空系统的建设工作,甚至一度打算程度独立于空军的防空兵。虽然最终没有让防空兵脱离空军,但是在藏南冲突之前,印度的防空兵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藏南冲突中,印度的防空系统再次暴露出大量问题,为了尽快巩固国土防空系统,印度空军按照美国的建议,对国土防空系统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加强反导防空与近程防空能力。

看上去,印度防空兵的这一举措有点退步。

实际上,印度防空兵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找准了发展方向。

在国土防空中,以往作为骨干力量的远程防空系统正逐步边缘化。原因很简单,各类对地攻击弹药的射程越来越远,即便远程防空系统的拦截距离由最初的数十千米提高到了数百千米,仍然难以对来袭的作战飞机构成威胁。防空系统要想适应未来战争,只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针对远程导弹的反导,二是针对弹药的末端拦截,两者之间的拦截任务将全部交给空军的制空战斗机。

反导系统对付的是远程弹道导弹,对战术战机没有多少威胁。

真正能够威胁到战术战机的正是末端拦截系统。

因为末端拦截系统都是部署在车辆上的,可以在战场上迅速机动,所以用战术战斗机对付末端拦截系统的战术非常有限,风险也非常巨大。更重要的是,末端拦截系统主要对付的不是战斗机,而是各类对地攻击弹药,如果采用传统的反辐射攻击战术,攻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虽然有足够的情报证明,印度防空兵装备的末端拦截系统仍然基于传统武器,也就是以速射炮、近程防空导弹为主,而不是以能量武器为主,但是其拦截能力也不容忽视。首轮轰炸中,j-17a投下的弹药有半数以上遭到拦截。如果不是裴承毅派出了更多的战机,发起饱和攻击,恐怕轰炸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对付末端拦截系统的战术行动中,饱和攻击的代价太大了。

印度防空兵总共装备了近百套末端拦截系统,如果用4架战斗机对付1套末端拦截系统,且摧毁概率在80%左右,要想摧毁所有末端拦截系统,空军至少需要出动400架战术战斗机。在以往的战争中,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毕竟空军有足够的战斗机。问题是,此次战争中,可以利用的前线空军基地非常有限,如果用400架战术战斗机对付印度防空兵的末端拦截系统,其他的任务就得搁在一边。

裴承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动用陆航的dw-26b。

作为“飞行坦克”,dw-26b可以顶着末端拦截系统的炮火发起攻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