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1 / 2)

加入书签

 对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来说,受到的待遇肯定不公平。

按照原先的战争计划,东线决战之后,就该在西线发起以攻打新德里为主要目的的决战战役。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也明确提到,西线决战时,66军、62军与61军是绝对主力,东线战场调来的野战军打辅攻。正是如此,3个军长才欢天喜地的带着部队去了西线战场。眼巴巴的等了一个月,不但3个军长发现希望成了泡影,就连3个军的官兵都认为前线总指挥忽悠了他们。

还好,调整后的战争计划中,攻打新德里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9月7日夜间,完成战前准备工作之后,3个军按时发起进攻。

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一样,担任主攻的还是66军,61军与62军则负责牵制印军。与之前的战争计划不一样的是,进攻强度大大提高,由66军负责正面突破,61军与62军在牵制左翼印军的同时,还得寻找突破机会。也就是说,随着战局发展主攻很可能变成助攻、助攻也有可能变成主攻。到底谁打主攻,谁打助攻,得由表现决定。在61军与62军看来,这个安排很合理,东线决战已经证明,战略反应军的表现不比重装甲军差。在66军看来,这个安排却很不合理,因为66军的快速突击能力本来就不如61军与62军,正面突击难度也比侧翼突击大得多。

只不过,到底怎么打由裴承毅决定,不由3个军长决定。

这么安排,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王元庆只给了裴承毅1个月的时间,而且希望在20天内打下新德里。

从伯尼哈尔山口{66军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80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1500千米;从拉合尔{61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3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950千米;从苏勒德格尔{62军的进攻出发地}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大约是500千米,行军里程超过800千米。以重装甲军平均每天突击50千米,战略反应军平均每天突击40千米计算,3个军打到新德里各需要30天、24天与20天。攻打新德里需要10到15天,就算62军能够单独打下新德里,最快也要30天。因为62军单独攻占新德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等到62军与66军到达,最快也要40天才能打下新德里。这还是理想情况下的结果,而战争中不可能遇到理想情况。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按照以往的战术,打下新德里至少要2个月。

必须采用更加有效的进攻战术,而且是敌人意想不到的战术。

敌人想不到的战术,裴承毅也很难想到,至少不是唾手可得。

因为战前准备时间过于短促,就算裴承毅离开首都,搭乘专机返回前线指挥部的途中就在考虑攻打新德里的战术,到战役开始,也只有短短几十个小时,对于一次大规模战役来说,要在几十个小时内想到最好的进攻战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部署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留了很多余地,没有一次把计划定死。

以他的指挥习惯,也不会把计划定死。

按照项铤辉、袁晨皓等人的说法,裴承毅不是那种依靠作战计划指挥军队打仗的指挥官,在他指挥作战行动的时候,作战计划不是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被丢进垃圾筒,然后完全按照他对战局的判断下达作战命令。

可以说,裴承毅的指挥方式是任何人都学不来的,因为没有人有他那样的军事才华。

别的将军不说,就连深得裴承毅真传的袁晨皓都认为,他远远比不上裴承毅,根本不可能成为裴承毅那种才华横溢的军事统帅。

正是如此,裴承毅的指挥方式饱受质疑。在一些西方军事家看来,裴承毅的指挥方式不可模仿,也不能模仿,因为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百分之百的按照指挥官心血来潮的安排作战。用比较好听的话来说:如果模仿裴承毅的将军能够灵活自如的应有指挥手段,而且运气足够好,手里正好有几支、39军、54军与77军那种足够彪悍的军队,肯定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如果画虎不成反类猫,而且运气又非常不好,手里的军队不够彪悍,获得的就是不是辉煌的胜利,而是可耻的失败。

事实上,裴承毅之后,还真没有哪个将军能够模仿到位。

袁晨皓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因为他有足够好的运气,可是比起裴承毅,他所取得的成就仍然差了一大截,特别是在军事创新上的成就,根本无法与裴承毅比肩。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裴承毅让3个野战军同时发起进攻,能够产生一举三得的效果。一是用实战检验3个野战军的战斗力,为确定主力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二是最大限度的向印军施压,迫使印军全面动员,在战斗中找出印军防线上的漏洞。三是做出强攻新德里的样子,迫使印军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德里方向上,为南面的进攻行动减轻负担。

光安排3个野战军还不够。

战役开始前,裴承毅给15军的商雪韵、16军的怀志刚与17军的王学平打了电话,要求3个空降军尽快让战斗力比较完备的第152空中突击旅、第162空中突击旅与第172空中突击旅做好战斗准备,通过从其他空突旅抽调兵力,让3个空突旅恢复全部战斗力,随时等待作战命令。

3个空突旅是裴承毅为攻打新德里准备的预备队,也是唯一的预备队。

只不过,在如何使用3个空突旅的问题上,袁晨皓有不同意见。

按照他的看法,应该尽快让空突旅参战,至少应该派遣1个空突旅参战,在某个方向上协助装甲部队发起进攻,撕开印军防线,然后确定主攻方向。只要确定了主攻防线,就能让另外2个空突旅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争取尽快打到新德里,从而尽快攻占新德里。

从某个角度看,袁晨皓的意见很有道理。

连主攻方向都没确定,如何确保打下新德里呢?

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把宝贵的支援力量平均分配在3个进攻方向上吧?

从3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只能使每个方向的进攻力量大大降低,不可能在3个方向上都取得突破。进攻的要领就是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不是将力量平均分散在整条防线上。

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过,裴承毅没有采纳袁晨皓的建议。

原因很简单,攻打新德里的战斗很特殊,不能用常规战术。

西北地区本来就是印度的战略中心地区,独立之后,印度一直将西北地区作为国家的根基,数十年来,从未放松过西北地区的防御建设。四次印巴战争,更让印度把西北地区当成了国家命脉。从兵力数量、防御密度、防御强度、军队素质、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等任何一个方面看,西北地区都是印度之最。如果算上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与人口密度,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这里都是现今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最深的战争泥潭。

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当时还是低级军官的裴承毅参加了总参谋部的兵棋推演。推演的主要内容就是已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条件,模拟出兵攻打新德里。虽然总参谋部从来没有公布这次推演的结果,但是裴承毅知道是个什么结果。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纪佑国大力推行军事改革,以彭茂邦为首的共和人全力支持,就受到了这次推演结果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推演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藏南冲突后,总参谋部开始着手准备印度战争。去将官培训班深造之前,还是作战处处长的裴承毅负责制订了几份针对印度的战争计划,其中明确说明攻打新德里的重要性与困难性。在伊斯兰堡工作期间,裴承毅以共和事顾问的身份,协助巴军制订了几份同样针对新德里的作战计划。虽然不是主要参与者,但是裴承毅知道,巴军也非常清楚攻打新德里的难度。

这些经历,足以让裴承毅高度重视攻打新德里的作战行动。

更重要的是,军情局已经证实,印度的第一阶段战争动员全部到位,第二阶段战争动员的第一轮征兵工作已经开始。最保守估计,西线战场上的印军作战部队超过400个师,总兵力在500万左右。按照军情局的推测,如果攻打新德里的行动持续到10月中旬,共和队要面对的印军至少有750万,甚至有可能接近1000万。

3个军加3个旅,对付500万到1000万的印军!

别说500万到1000万荷枪实弹的军人,就算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也能让裴承毅头痛。

换句话说,裴承毅要用只有敌人五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取得胜利。

就算裴承毅再厉害,也不会掉以轻心。

传统战术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只是不可能在1个月之内取胜。

现实情况逼着裴承毅出奇招。

驳回袁晨皓的建议时,裴承毅只提到一个理由,那就是任何1个军加3个旅,都不可能打下新德里。

这个理由,足够让袁晨皓心服口服。

实际上,这也正是裴承毅在3个方向上发起进攻的目的之一。

要想打下新德里,必须集中全部兵力。也就是说,3个野战军都得取得突破,还得争取同时攻到新德里城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