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六十五章 开创性战役(2 / 2)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海上基地的身份,那就是配套航空兵。
虽然从实际使用上来看,海上基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兵力投送平台,即作为流动的野战机场,为其他兵力服务。如此一来,并不是所有的海上基地都需要有配套的航空兵,在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配套的航空兵,而是在作战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调遣航空兵。事实上,因为海上基地主要支持垂直起降运输机,在支持战斗机与其他需要滑行起降的飞机时,可以提供长达1500米的跑道{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够提供长达3000米的跑道,以支持大型战略运输机},所以起降没有任何难度可言,绝大部分飞行员都不需要进行特别训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用海上基地来顶替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执行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的作战任务的时候,就得为之提供配套的航空兵了。前面介绍过,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海上基地往往会分解成数套活动的海上机场,避免因为过分庞大而丧失机动能力。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能够提供给航空兵的起间空间非常有限,而大部分战术战斗机要想确保作战半径,就得采用常规方式起降,因此对飞行员的能力,特别是在短小跑道上起飞的能力有很高要求。
毋庸置疑,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都接受过特别训练。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第4战术航空大队{常驻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具体番号}的飞行员每年都要回国接受为期3个月的特别训练,期间还要在夏威夷与关岛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会部署到航母上进行适应性训练。与之相比,部署在菲律宾的第6战术航空大队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综合这些情报,军情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就是一座海上基地。
也就是说,与第三舰队在巴斯海峡会合的时候,美军海上基地的行踪就引起了共和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美军指挥官决定动用海上基地的时候,也犯了一个错误。
战场时间6日凌晨1点30分,也就是澳大利亚西部时间4点30分,在美军指挥官下令组建海上基地之后大约2个小时,驻扎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杰拉尔顿、以及西南部珀斯的美军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300多架战斗机陆续起飞。
虽然这些战斗机分别部署在2地4座机场上{其中2座为美军独占的军事基地,另外2座为美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共享的基地},但是300多架战斗机要想全部起飞,也得花上点时间。以机场平均每分钟起飞2批战机,每批2架来算,一座机场起飞80架战斗机,前后也得用上20分钟。
与此同时,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北部的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其他200多架战斗机也开始陆续起飞。
虽然共和国的侦察卫星全部报废,但是潜伏在澳大利亚的共和国谍报人员可不是瞎子。
一下子出动这么多战斗机,绝对不是小事。
大约1个小时后,也就是共和国时间5点30分,军情局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战术警报。
战场时间2点45分,共和国海军司令部通过长波电台发出战术警报。
事实上,在此之前,共和国海军已经提高了警惕,并且派出侦察机,在东印度洋上全力搜索美国海军的快速运输舰队。
当然,美军指挥官并不知道,攻击迪戈加西亚的不是南海舰队,而是印度洋舰队。
战斗打响之后,首先由印度洋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并且由护航战舰发射重型巡航导弹,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全面打击。为了让对手相信攻击是由南海舰队发起的,不但精心部署了战斗机的攻击航线,还为巡航导弹设计了更加曲折的攻击线路。当然,从前面提到的情况来看,因为迪戈加西亚的美军预警系统不是很完善,并没提前发现来袭机群,所以这些安排的意义并不明显。
与外界预料的完全相反,南海舰队没有奔向迪戈加西亚。
换个角度来看,明知道第六舰队无法及时赶到,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不会冒着遭到突然打击的风险驰援迪戈加西亚,共和国海军也没有理由浪费南海舰队的宝贵战力,在迪戈加西亚投入太多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作为海上基地的始作俑者,共和国海军非常清楚海上基地在战斗中的重大意义。如果算上美国海军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500多架战斗机,恐怕谁也不敢低估一座海上基地的潜在威胁。在此情况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通过迪戈加西亚引诱美军海上基地出洞,并且在半路进行拦截,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战术了。客观的讲,美国海军要想守住迪戈加西亚,并且保证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不会受到影响,就不应该将希望寄托在舰队上,而是应该设法在迪戈加西亚南部1000到1500千米处部署一座海上基地,与迪戈加西亚形成相互依托的态势。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海军急匆匆的将海上基地派往迪戈加西亚的根本目的。
确定了目标,实施起来却不容易。
前面已经提到,在任何情况下,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都不如航母战斗群。因为大部分模块船都采用了民用船舶的建造标准,所以海上基地的抗打击能力也远远比不上战舰。总而言之,打击海上基地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发现并且找到海上基地。如果在和平时期,这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共和国海军拥有数十颗大型侦察卫星,还拥有上百颗海洋监视卫星,可以对某一面积在500万平方千米以内的海域实施全时段监视。问题是,与美国开战之后,不但军事卫星全部完蛋,就连民用卫星也倒了大霉。到1月4日下午,共和国的民用卫星只剩下了不到1成{美国的情况更加糟糕},即便共和国天军正在加大卫星发射力度,并且主要使用工作寿命有限、但是发射难度更低的小型卫星,也得首先恢复卫星通信与定位系统,而不是恢复卫星侦察系统。也就是说,要想在东印度洋上找到22艘快速运输舰,或者由其组成的一座或者几座海上基地,不会比大海捞针容易多少。
在卫星靠不住{或者说靠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传统侦察手段了。
说白了,就是出动侦察机与远程巡逻机,以美军快速运输舰的航行能力为基础,对其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搜索。
从概率上讲,即便调动共和国部署在印度洋战区与东南亚战区的全部巡逻机,加上南海舰队的全部侦察机{因为舰队没有专用侦察机,而是由战斗机携带侦察设备来执行侦察任务,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只保留必要的防空战斗机,其他的战斗机全部出动执行侦察任务,即相当于让大约三分之二的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也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对澳大利亚西面的东印度洋海域的搜索任务。
毫无疑问,现代化海战,肯定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的舰队指挥官就得动点小聪明了。
在战场对双方都不透明的情况下,两支庞大的舰队在大洋上活动,等于两个手持锋利匕首的人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并且袭击对方。想像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是用电筒探询对手容易,还是从电筒光来发现对手更容易呢?
事实上,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
战争爆发后,共和国海军舰队首先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在进入战区之前,甚至禁止使用警戒雷达,所有舰队警戒任务都由被动探测系统承担。美国参战后,美国海军舰队也全部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一些重要的命令都是单方面发送,如果需要向基地发送消息,只要不是特别紧急,都使用交通飞机,而不是无线电台。
问题是,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无线电台。
比如,当300多架战斗机飞向东印度洋的时候,一直隐藏在大洋深处的美军快速运输舰队就得发出无线电信号,让那些剩余燃油不够返回澳洲大陆的战斗机找到前进方向,而不是绕光燃油后掉在海里。当然,部分先进战斗机不烧油,而是用电。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美军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加油机与充电机的情况下,这些战斗机必须在烧光燃油、或者用光电能之前找到可以降落的地方。
受此影响,美军的海上基地肯定得发出无线电信号,而且得在组装好之后发出信号。
毫无疑问,这就是南海舰队等待的机会。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即美军海上基地发出的导航信号的辐射强度肯定非常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可探测距离将非常有限,如果在指向范围之外,可探测距离将更加有限。以共和国海军航母上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的可探测性不到500千米,如果完全按照战时手册操作,其可探测性甚至不到200千米。在此情况下,就算通过电子系统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并且与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做对比,即从众多微弱的无线电信号中找出美国舰队发出的信号,其最大探测距离也不会超过1000千米,而实战中的探测距离很有可能在400到500千米左右。
也就是说,必须将舰队放到一个足以探测到美军海上基地发出的导航信号的海域。
正是如此,南海舰队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并未直接西进,而是向西南方向全速前进,在第三舰队遭到攻击的时候,南海舰队的准确位置不是在科科斯群岛北面500千米处,而是在科科斯群岛西南面大约500千米处,与第三舰队的距离不会超过700千米。也就是说,攻击第三舰队的不是战略轰炸机投射的重型反舰导弹,而是南海舰队中10多艘护航战舰发射的最大射程为10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参与攻击的还有南海舰队的舰载航空兵,准确的说,是舰载战斗机投射的反舰导弹。因为第三舰队在战斗中全军覆没,而且空射反舰导弹一般承担第二轮攻击任务,所以美军没有相关的作战记录也不足为奇。
美军第三舰队遭到攻击后大约4个小时后,也就是南海舰队接到战斗警报后大约15分钟,在舰队东南方向上活动的一架电子侦察机就截获了一组无线电信号,很快就确定为美国海军的导航信号,并且用定向激光通信频道把消息发回了舰队。因为距离南海舰队最近的远程巡逻机在视线之外,用无线电联络巡逻机也会使南海舰队暴露行踪,所以收到电子侦察机的报告后,南海舰队立即出动了6架战术侦察机{实际上就是重型制空战斗机},以扇面分布的方式安排了6条侦察线路。
不得不承认,用三角法只能测出目标的方向参数,而无法测出目标的距离参数。事实上,距离参数并不重要,因为按照前面的分析,电子侦察机能够截获电子信号,表明美军的海上基地就在数百千米之外,而电子侦察机与南海舰队的距离在400千米以内,所以美军海上基地与南海舰队的距离不会超过800千米,不但在舰载重型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还在舰炮的打击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之前对付第三舰队的战斗中,南海舰队的舰载重型反舰导弹已经用掉大半,而重型导弹只能在港口内重新装填,大部分战舰上都没有再装填系统,也没有备用导弹。也就是说,只能用舰炮、以及舰载战斗机攻击美军海上基地。因为舰载战斗机的出动有一个过程,短则10多分钟,多则1个小时,而在此期间内,一门舰炮能够投送数十吨、甚至数百吨炮弹,所以在极近距离的战斗中,舰炮仍然是最为理想的制海武器,只不过“极近”距离已经由世纪之处的20千米延伸到了1000千米。
当然,在使用舰炮攻击美军海上基地之前,首先得确认美军海上基地的确切位置。
准确的说,是确定美军海上基地的大致位置。不管怎么说,海上基地也能航行,而且航行速度不算太慢。更重要的是,海上基地配备了拦截系统,能够对来袭的导弹与炮弹进行拦截。事实上,因为舰炮发射的炮弹多半为非制导炮弹,毕竟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制导炮弹的价值并不大,所以用舰炮打击海上目标,一般是以炮弹的撒布范围为基础,对目标的活动区域进行覆盖式炮击,即利用密集弹雨来弥补炮击精度不足带来的问题,确保能够击中目标。因为螺旋电磁炮对炮弹的质量限制更低,标准舰炮炮弹质量由200千克{450磅}提升到了450千克{1000磅},而世界上任何一种战舰都承受不起这么巨大的炮弹的直接打击,更别说按照民用船舶标准建造的海上基地,所以只要能够命中,哪怕只命中一发,都能确保海上基地的一个模块丧失工作能力。按照共和国海军做的测试,在对付一座由24个单元组成的,长度为1500米、宽50米、拥有多个功能单元的海上基地时,最多只需要1000到5000枚炮弹就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当投掷量达到2000到10000枚的时候,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对于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拥有6艘巡洋舰、9艘多用途驱逐舰与9艘反潜驱逐舰的大型舰队来说,在短时间内投掷10000枚450千克级炮弹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如同前面提到的,能否有效发挥舰炮火力,唯一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目标!
万字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