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死路(2 / 2)

加入书签

这也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应对的方法也一样,还是转移焦点。这样一来,双方辨来辩去都是一个套路,最后自然是你说你的说我的。

朝堂上的辩论没有结果,别的战场又出现了。在这个新出现的战场上,挺袁崇焕的人则一败涂地。

这个新战场就是街谈巷议。

这几天,温体仁称病不朝,他在家中密切注视着情势的变化。

说实在的体仁对这几天情势的变化很满意,尤其是街谈巷议这一手更让他满意,这正暗合了他一贯的思路。像崇祯这种极其刚自用、又缺少历练的年轻人,潜移默化是达到目的风险最小,效果又最好的法子。因为这样逐渐加深印象,到后来祯就会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看法,到时只要稍微加把劲,事情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事情的发展都很顺心,温体仁现在担心的只有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崇祯最先召见的人是谁。

崇祯非常不喜欢臣下猜到他的心思以做事时往往会故弄玄虚,但实际上,他做的很多事都有迹可循。

在朝里做官的,尤其是当大官的,很少有人不研究皇帝的,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会做些。

如要论起对崇祯的研究温体仁认第二,就没人有丝毫的资格认第一,就是周延儒都不行。

崇祯要是找人问

,温体仁发现其间有个规律。

崇祯现在很少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往往都是单独召见越信任的大臣就越是如此。钱谦益那件事之后,有资格被皇帝召见问事的大臣分为三等崇祯最信任的是周延儒,其次是他后就是阁臣。

在召见这些人时,崇祯有个习惯果最先召见的是阁臣,那最信任的周延儒就会在排最后,如果最先召见的是周延儒,那最不受信任的阁臣就会排在最后,他总是排在中间。

事情出来后,温体仁始终热切地期盼崇祯最先召见的是阁臣,这样他就会排在周延儒之前受到召见,但天不遂人愿,这一次崇祯最先召见的是周延儒。

“老爷,周大人出宫了。”

得知周延儒出后,温体仁又开始计算皇帝会在何时召见自己。还好,周延儒出宫还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小太监就到了。

温体仁的心松快了不少,少,周延儒没有让皇帝的心定下来太多,所以才需要这么急着听听他的意见。

进到文华,一看到端坐在龙书案后的皇帝,温体仁心里就是一惊,他发现这一刻的崇祯可不是平日里那个焦头烂额的年轻皇帝,崇祯现在的神态和当初处置魏忠贤时的样子竟然极其相似。

温体仁悚然而惊,知道自己小看位皇帝。

~比,皇帝赐坐,温体仁把半拉屁股点在了椅面上。

默然片刻,崇祯:“温卿家,你怎么看待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事?”

这一问,祯又和往日不同,以前崇祯关注的都是细节,却每每把整体给忽略了,但今天则不然。

温体仁更是戒慎恐惧,他站起来躬身道:“皇上,此事实在干系重大,臣……”

见温体仁面露难言之色,崇祯沉静地道:“卿是两朝老臣,忠贞体国,老成持重,故而问卿大事,望卿替朕分忧。”

面色一整,温体仁决然道:“皇上,臣对此事一则以愤,一则以忧。”

“呃。”崇祯轻轻呃了一声,然后问道:“不知温卿家所愤何事,所忧又为何事?”

略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愤然,温体仁道:“皇上,臣所愤者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臣不知在袁崇焕心里,究竟置陛下于何地!”

崇祯神色不动,只是稍微沉吟了一下,又问道:“那所忧又是何事?”

温体仁道:“皇上,臣所忧者,是辽事烂,一旦治袁崇焕罪,臣不知何人可督师辽东。”

“如此,”崇祯道:“也就是说温卿家不认为袁崇焕杀将媚和为真。”

温体仁道:“皇上,袁崇焕为人极之嚣张跋扈,但如果说他杀毛文龙是为了媚和,那臣不敢相信。”

崇祯人非但不蠢,反而非常聪明,只是一来年纪轻,又缺少必要的教育,更加之这副担子实在是太重了,所以才使得崇祯每每进退失据么事情都越弄越糟。

如果因为那些街谈巷议,就把袁崇焕往通敌上扣,崇祯很难相信,这种话并不讨好,何况这事儿千万不能急在话里话外就是要把袁崇焕往嚣张跋扈,没把皇帝放在眼里上招呼,等到将来一旦时机成熟,这些话必然有发挥效用的一天。

温体仁绝对相信,就是袁崇焕真的五年把女真人平了,以袁崇焕的为人和崇祯的秉性袁崇焕也定然不会有善终。

难得地,崇祯点了点头,问道:“温卿家看这事该怎么处置?”

到了这时,温体仁知道崇祯早已有了定见,于是道:“皇上文龙已死,辽东现在又需要袁崇焕,所以请陛下优旨褒答袁崇焕,同时传谕公布毛文龙罪状;再者,而今非常之时,对袁崇焕这等手握重兵之人,朝廷既要倚重又需防范,所以请陛下重新派监军赴辽东军中。”

皇帝倚重太监,这不是那个皇帝的癣好决定的,而是朝廷的体制决定的。皇帝和文官集团基本是对立的,官员既然不可信那就只有依靠太监了。温体仁虽然没有看的这么深,这么透最终的结果还是看得到的。在他看来,崇祯早晚还是要大规模启用太监的在他提出来,一来暗合崇祯的心思二来可以以此交好太监。

默然良久,崇祯问道:“贤卿,依你之见,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杀?”

听此一问,温体仁心怀大好,看崇祯的神色,他可以断定,崇祯没有这么问过周延儒,要不然不会这么犹豫。

大局已定,温体仁的心情分外轻松,分外兴奋,但仍不敢有丝毫大意,他躬身道:“皇上,毛文龙该杀,也不该杀。”

“此话何意?”崇祯不解地问道。

崇祯现在不那么深沉了,而这也就是说对他的心防越来越轻了,温体仁的心情更好,他不急不徐地说道:“毛文龙不听将令,空耗数十万粮饷,观望养敌,实是该杀,但皮岛兵将多是其旧部,袁崇焕将其处死,今后恐生变故,所以不该轻易杀他。”

这话听起来确实言之有物,但实际上说跟不说一个样,温体仁对袁崇焕的功过留下伏笔,不管今后形势怎么发展,他都没有说错。

沉默了一会,崇祯的脸色又沉了下来,他问道:“处置毛文龙,袁崇焕为什么不事先奏报?其后又为什么非杀毛文龙不可?难道真如袁崇焕所言事出紧急,迫于无奈这么简单吗?”

温体仁打了个沉儿,随即马上做了决断,现在只要不说袁崇焕想谋反,崇祯就不会立即处置袁崇焕,为了保险起见,能给袁崇

一只小鞋,还是多穿一只为好。于是,他说道:“先奏报,一如他在奏章中说的,是怕走漏消息,但臣以为,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更重要。”

“什么原因,讲!”

“袁崇焕可能怕皇上不同意他的计划。”

看着脸色铁青的皇帝,温体仁不禁暗自得意,他这句话有正反两层意思,每层意思都会把袁崇焕向死亡拉近一步:如果毛文龙真的该杀,那袁崇焕显然认为崇祯是个不值得信任的昏君;如果毛文龙不该杀,那袁崇焕即便不是杀将媚敌,也是为了争权夺利而肆无忌惮地擅杀大将,丝毫也没将皇上放在眼里。

崇祯别的能耐没有,但听话听音这类小聪明却从不缺乏,看到崇祯额头暴起的青筋,温体仁赶紧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说道:“皇上息怒,臣罪该万死。”

好一阵子,崇祯才将情绪平稳下来,说道:“温卿,还有什么话都尽管说,朕看重的就是你在朕面前不说假话,敢于得罪天下人的忠心。”

“谢陛下隆恩,臣以为袁崇擅杀毛文龙,而不将其解至京师问罪,可能是迫于无奈,但更可能是怕毛文龙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威胁到他。”

温体仁这得同样含而不露,却杀机森森,紧紧扣着上面的思路。如果毛文龙有罪,而崇祯却不严惩,显然还是认为崇祯是个昏君;如果毛文龙有功无罪,那将他解至京师,袁崇焕岂不是自讨苦吃?总之,袁崇焕里外都不是好人。

温体仁走了留下了心血翻腾的帝走了。

祯提笔在手,准备写下对袁崇焕奏折的批文。

虽然早已有了见,但真要写这个批文时,怒火又从心底泛起。这股怒火和对其他人的怒火不同,既深而重参杂着一丝丝其他的莫名的东西。

忽然,嘴现出一丝狠戾的笑纹,刷刷点点,批文一挥而就:“毛文龙悬踞海上,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抰,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卿能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一切布置……听便宜行事。”

几天后,崇祯又给兵部下了一道谕旨重申他对袁崇焕斩毛文龙的看法:“朕以东事付督师袁崇焕,固|<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