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五雷正法(1 / 2)

加入书签

 三卷帛书,按梅清释注,分别为《五雷正法炼气诀》、《神霄真解》,其中《神霄真解》分上下两卷。

事实上,在梅清着手之前,那些草稿上的文字已经正确的注明了这三卷帛书的书名,毕竟这几个字难度不大。

但关于其中的内容,难度可就不一样了。

一部道法秘籍的释注,说起来可能简单,但真正着手做这项工作时,梅清才发现其中的难处。

在动手之前,他心中对此颇有信心,其根源便在于他不知何处得来的对古文字的超凡认识能力。但开始释注他才发现,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即使是到了对文字研究非常发达的后世,古文字的辨识率也远未达到可以通译一切古文的程度。但考虑到“明其意”的要求,只要能释出八九成,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一篇文字的大体含义了。

但是道法可不能这样,本来其中文字就较之普通书本来得罕见,用词又古奥难懂,而且容错率极低——谁也不能想象如果自己修炼的道法中在关键地方有几个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当梅清将三卷古帛书从头至尾通览了几遍后,就意识到这次只怕是遇上硬骨头了。帛书上这种上古云篆比照自己认识中的古篆变化不大,只凭记忆便可释出七八成。若是寻常学术之用,这七八成已然足够。但作为修炼法门,只凭七八成的认知就去照样修炼的话,基本就是找死了。

既然如此,就只得一点一点从字句中去找了。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关系重大,他也不敢摹了带出去,只得将三卷帛文都用心记了下来。好在他那变态的头脑总算是发挥了作用,没有费太多力气。之后又请碧真将所有可能找来的道经、道法全寻来给自己作参考。

仁圣宫中的藏经,梅清已经全部读完了。两层楼的书,足足有上万卷之多,只书函就有近千函。碧真知道这消息后,在藏经阁中转了老半天,看着那一堆堆的书,再看看梅清的脑袋,默默无语。

碧真在看过梅清释注的那七八成可靠的文字后,再对照一下手中原先的文稿,立时就断定梅清确实没有胡吹,他现在这七八成的翻译版,很明显比原先的文稿可靠得多。

梅清一直很感兴趣以前这些翻出的文稿都是哪位高人的手笔,虽然对照发现差误颇多,但很明显其人对于道法的理解不是梅清这样的半吊子可以比拟的,很多地方都是硬生生的猜对了。这份功夫,虽然梅清胸中道经万卷,也不敢夸口说能比得上人家的一半。

能记住是一回事,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应用于心,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梅清也问过碧真究竟这位高人是何方神圣,但碧真避而不答。只是说道一则此人她现在也见不到,二则即便是见了,也不可能与梅清交流释注的相关经验。因此根本就没有指望。

求人不如求己,梅清只好放弃一切幻想,埋头苦干。

要碧真寻找道法道经的事倒是很快就有进展,不知碧真从哪里,寻了几部其他门派中的基础修炼法门来。这些东西都不是很高深的道法,但都同属符箓一派,对于梅清加深理解还是很有帮助的。

梅清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根基不够。他不管是筑基还是修炼,都得来得稀里糊涂的,等自己明白时,已经到了颇高的层次,因此对于最基础的理论,理解得其实不是很扎实。就算他后来得了碧真的指点,也只是对丹道十九诀有了些了解,对了符箓相关的知道,了解得实在是有限。

这些东西只能是靠积累得来的。大门派中弟子,都有师长提携,为他们讲解各类常识性的知识,自然容易了解道门中种种事物。这些东西,都不是靠读道经能知道的,多为故老相传,言教手授的东西。

根基不够,自然对自己修炼之外的东西理解的深度也不够。梅清只得一边认真推敲帛书文字的同时,一边全力啃手头有限的几部法典,同时抓紧一切机会向碧真请教。

只是有一点让梅清有些丧气的是,这两部三卷帛书,从已经可以释读的内容来看,记载的居然也只是修炼的道法,具体可用的道术,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

即便如此,梅清依然对其抱有极大的期望,少不怕,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只要练得精深,一招精也比千招会强。

这一段梅清便如走火入魔的一般,不管是在观中还是在家里,神神叨叨口中念着的,都是些古怪拗口的词句。就算到了饭桌上,一边向嘴中送一边还要念叨:“三色混沌,乍存乍亡,运推数极,三气开光……三色……三气……”

“少爷,倒了!”五儿在一边提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