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 2)

加入书签

 黄立工走进论坛会场时,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疏忽或遗漏了什么似的。

名片吗?摸摸兜里,在呢。是穿的衣服不对?他瞄了一眼,不是。前阵连轴见投资人,熟能生巧,他反而还有点习惯穿正装了。

投资人?他心里咯噔一下,马上想到许茜茜。糟糕,许茜茜前些天就和他说过想一起来这个论坛,当时他就随口说,好啊,到时候看情况安排。没想这些天的生活过得跌宕起伏,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

礼仪小姐把他领到第一排,他一眼就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在最边上。这次工业机器人高峰论坛是行业里级别不低,不少大佬前来参加,连汪自强都来了。作为本行业的本土小黑马,能够安排在第一排座位,也不算辱没。攻占供应链心智。黄立工雷厉风行,费尽心思找人,沟通勾兑,想法把自己临时塞进论坛嘉宾行列里。

坐下后,黄立工捧着手机,琢磨着怎么找个有理有据且还不会让她纠缠的理由,把许茜茜摆平。屏幕亮起来,手机在手里烫手地震动着。他叹了口气,倒霉的事总爱凑巧,主动找上来。点开,果然是许茜茜的信息。

“我还在等着你的安排呢!”

隔着屏幕都能看到她生气的模样。

“你就是鲲鹏机器人的黄总?”

黄立工抬起头,面前的人身材瘦小,一脸精明干练,看到他的名牌后颇有兴趣的样子。嘉宾已经来了不少,在四处走动,交换名片,寒暄。他迅速回了一条信息,“开会,有急事,回头和你说。”扣上静音键,站了起来,和那个人握了握手。两人开始寒暄。

“听说你们做了一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那人问道。

论坛台上,主持人正在与汪自强对话。汪自强可是显赫人物,行业明星企业华普机器人的董事长。黄立工精神一振,坐直了认真听着。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可算到这个环节了。他折腾着参加这个论坛,为的就是这个人,这一刻。

“能够走上工业机器人这条路,我要感谢老一辈科学家,比如我的研究生导师江青木教授。”汪自强在台上讲述华普机器人的前世今生,说到江青木,就有点儿动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出国回来,用大手比划着,很有激情地说,‘将来,我们中国的机器人要像美国、苏联那样,上能探天、下能探海;要像日本和德国那样,在工厂里奔跑’。在众多工业人前仆后继的努力下,将来正在成为现实。可惜,他不能亲眼看到了。”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感慨地说,“我国机器人发展史上,永远铭刻着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名字。”

“是的。”汪自强说,“作为缅怀,我和大家讲40年前的一个故事,我们中国的伟人第一次和机器人相遇的故事。”

那是1978年10月24日,邓、小、平受邀访日。在日本日产公司位于神奈川县的工厂参观,在一台形状奇特、正在进行自动焊接作业的机器人面前停下来。说“她”奇特,是因为这台焊接机器像一位巧手秀娘,在生产线上舞动着巧手穿针引线,眨眼间就把一台汽车的框架“缝制”得整整齐齐。陪同人员告诉他,这是机器人。

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元点。同一年,一批中国科学家,克服种种困扰,第一次制定出研制机器人的计划,正式列入1978年-1985年自动化科学发展规划。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些科学家:屠善澄、杨嘉墀、王大珩、宋健、蒋新松等,以及后来推动着中国机器人发展的外籍华人科学家淡自忠、席宁教授等。他们的名字,将铭刻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也铭刻在十四亿人的心目中。

“真正有意义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从来都充满艰辛,甚至屈辱。”汪自强讲起第二个故事。1979年8月,首届国际人工智能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派出以蒋新松为组长的五人专家团队出席会议。会议结束后,蒋新松一行奔赴日本几家著名的机器人公司考察,想买一台机器人带回去研究。在其中一家机器人公司参观时,看到无人生产车间,机器人永不疲倦地重复着流水线作业,十分震撼。他向厂方提出购买机器人的愿望,对方看了他一眼,用轻蔑的口气说:你们会用吗?15年之内我们不打算与中国合作。

蒋新松愤怒得一时无语。当众之下的傲慢比耳光更屈辱。蒋教授努力克制着,回敬了一句:15年后,你卖给我,我还不一定要你的呢。

主持人问:“后来呢?”

“15年后,”汪自强脸上露出一丝轻松的笑,“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和蒋新松教授谈合作。”

台下掌声再次如雷响起,经久不息,带着种解恨般的自豪。

“这是我们的使命,也将是我们的荣耀。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汪自强慨然说道,工业机器人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也是通过未来新工业大门的钥匙,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攻克、掌握核心技术。过去40年的历史所讲述的,当今产业竞争所要求的是,工业机器人企业必须攻克所有山头,自行开发控制器、减速机和伺服系统,保证工业机器人完整的技术体系。国有企业更得承担起时代的要求,承担起国家重任,凝聚科技人才,凝聚市场力量,全力与跨国品牌进行厮杀,在国际上杀出一条生路,杀出强国之路。应该大力鼓励和培育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中国的基础工业技术水平。国货当自强,不搞外来组装,不成功便成仁。

黄立工看了下表,马上到问答环节了。主持人一宣布开始自由问答,他就站了起来,伸手等着礼仪小姐的麦克风。

“汪总的家国情怀,黄某很感佩,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都很敬重。”黄立工认真地向汪自强微躬点头致意,接着说,“汪总的追求和愿望,我也很认同,也是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正因为道同,所以要相与谋。对于怎么实现,我想法和汪总不同。”

开场铺垫完,黄立工深呼吸,开始他的风暴。

“我不同意工业机器人企业必须要攻克所有山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不是因为难、不可能,而是因为这会让我们离我们的使命和目标越来越远!”

场里一阵耸动,交头接耳地一片嗡嗡声。黄立工走出座位,走到台下空地,面对着汪自强,眼睛余光可以扫到全场。

“汪总刚才提到工业机器人的三大山头,减速机、控制器和伺服系统,看似设计和工艺的问题,但归根结底是材料的问题。就说减速机,我们和国际先进的相比,扭转刚度、传动精度等稳定性和精度指标方面,差距非常明显;耐疲劳强度方面差距也很大,一年半载就磨损报废。完全拷贝国际顶尖产品的,也是如此。原因在哪?材料。我们生产不出符合要求的特种钢。人家也不卖给我们。又比如反馈元件,也是致命问题,欧美和日本垄断了95以上的市场,我相信在座的都很清楚,我们制造出的工业机器人,反馈元件的国产率基本就是0。还能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磁材,超薄的硅钢片我们造不出来;还有一些绝缘材料,也只能选择美国或德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