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试验【求追读】(2 / 2)

加入书签

将其改变为某种意义上的宗族公有制形式,探索适合这个时代,并大幅提升生产力的正确道路。

“秦先生,你需要我怎么做?”

经过李老爷子多次提醒后,吴勇还是下定决心试一试。

就算亩产没有三四千斤,能有个四五百斤,那也不错了。

至少还有粮种!

如今世界,连种子都没有的人家太多太多了。

吴山寨这些年来能够支撑下来,也是占了山多且早些年粮种还足够,开垦了不少荒地种粮食。

明朝洪武年间,一斤等于十六两,这是多年的传统,半斤八两便是源于此。

不过古代的市斤与几百年后的斤是不一样的。

古代一斤大概约等于六百克左右,一两三十七八克的样子。

“吴村长,我想建立一个叫做吴山寨管委会的组织,我会将这些土豆无条件送给管委会,

管委会的工作就是管理吴山寨的日常事务,帮助山寨的村民从事生产活动……”

赵城说了很多想法,也做了很多解释,他本来还想在这个世界试试大锅饭。

但几百年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大锅饭是需要非常高的生产力水平。

那个时代的夏族都不具备实现大锅饭的客观条件,现在的夏族更不可能!

……

成立管委会这件事很重要,对于赵城也好,对于吴勇也罢,对于整个吴山寨都是如此。

一天两天是说不清楚的。

但赵城迈出第一步后,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

其实管委会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邀请村寨里有威望的人组成集体,共同管理村寨事务。

换句话说,就是把宗族的族老们召集起来,为他们搭建了一个类似官府的架子。

实质上的变化并没有多少。

赵城倒是留下些许群体表决,群体选举的想法和思路,但也只是建议。

未来吴山寨如何走,会如何发展下去,那已经不是赵城思考的问题了。

除了统一管理外,赵城还借助自己吴山书院院长的身份,对书院的教育形式做了大规模改变。

不仅对小孩子们进行教育,也对青少年开展基础教育,普及一些基础的知识。

当然了,赵城没有遗忘那些成年人和老人们。

他鼓励大家都来书院进行学习。

书院虽只是赵城一个人,但他的学识与见识,放在大明堪称全知全能,什么都能传授,什么问题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书院被改得面目全非,倒是有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赵城有心进一步改造书院,但可惜,山寨人太少,根本不具备人力资源的客观条件。

如今形成一个小型的学校,倒也足够了。

建立管委会、改造书院,以及种植新品种……

这一系列事情一同展开,前前后后忙大半个月,倒是初具成效了。

在吴勇的动员下,也在书院小娃娃们对家长吹风的帮助下,吴山寨在书院后面荒山上荒废的地重新开发出来,种上了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种子。

不仅种上了三百公斤的土豆,还混种了两亩玉米。

此外,像什么辣椒、花生等也种了不少。

人多力量大,一切都很顺利。

此外,在书院改制后,赵城不仅教授孩子们,还专门开展成人教育,进行扫盲运动,传授了不少基础科学和农耕知识……

时间久了,在山寨里还渐渐有了些许威望。

以前村民们尊重他,但往往敬而远之。

但这段时间接触下来,关系倒是融洽了不少,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敬爱他。

还有不少人家想把年龄合适的闺女嫁给赵城,或者给他当侍女啥的……

赵城并没有接受,还一本正经地以现代人的世界观狠狠批评了他们。

这种思想要不得!

众人一般都是笑着受教,家里有闺女在场的则是娇羞地跑回了家。

大家相处还挺和睦,说了几次后也明白了赵城的态度,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度讨论。

一个多月以来,整个吴山寨彻底变换了模样。

尤其是吴勇等人看着书院后方荒山上一片片的绿色幼苗,更是高兴激动。

每天都会抽点时间过去看看,甚至那大当家还会不辞辛劳去溪边挑水回来,给这些幼苗浇浇水。

天算不得干旱,浇点水也还行。

不过赵城还是重点叮嘱过几句,浇水不能太频繁,不然这些幼苗会死的。

赵城如今威望很高,连大当家都以弟子礼面对他。

或者说,几乎整个吴山寨,上至八十岁的老人,都得赵城执弟子礼。

赵城自然是不愿承受的。

就是普及一些基础知识罢了!

这些人或许非常看重,但对赵城来说,真不必如此。

一个多月能传授得了什么东西?

基本就是针对个人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再抽时间科普一下基础科学。

其余大多数时候,还是在书院里当老师教小娃娃们。

在现代化科普知识的轰炸下,村寨的小娃娃们倒是懂得了不少东西。

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

瑞雪为什么会兆丰年?

又或者,山里挖地挖出来的黑乎乎的石头是什么?有什么用?

……

听到吴山寨有村民在山上挖地挖出了煤炭,赵城也不由得为这个村寨感到高兴。

煤炭啊,这基本是古代最容易开采的自然资源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