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电影节开幕(1 / 2)
8月26号,洛杉矶国际机场,德雷克背着包登上了前往中国的飞机。
同一时间,京城机场,苏烈登上了飞往威尼斯的飞机。
与德雷克形单影孤不同,苏烈是跟着大队人马一起走。
《信号》是短片单元的影片,电影节只提供导演一个人的食宿和机票,再加上董炫和黄垒都忙着拍戏,没有时间,他只能一个人前往。
学校考虑到苏烈第一次去这么大的电影节,去国际舞台,怕他不懂规矩闹出笑话,就让他跟田壮壮的《小城之春》剧组一起走。
《小城之春》是导演田壮壮对半个世纪前费穆同名作品的重拍片,田壮壮在自己没有电影拍的十年间,每年都要看这部诞生于1948的作品,而每次观看,都有所感触,觉得一定要重拍这部经典。电影虽然只是一部只有450万投资的小制作,但创作班子非常豪华,阿城、李屏宾、叶锦添等专业人士加盟了此片,电影的制作相当考究。
与田壮壮同行的除了《小城之春》的三位主演,制片人是李邵红也位列其中。李邵红跟田壮壮是北电的同学,也是苏烈的前辈。跟他们一起,在威尼斯能对苏烈有所照应,而且他们在电影圈摸爬滚打多年,人脉深厚,跟他们一起苏烈也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
李邵红看着坐在自己旁边年轻的苏烈,不由想起自己当初在北电读书的岁月,心里有点感慨,笑着跟他开起了玩笑:“小烈,你这形象气质,只当导演是不是有点浪费,要不签约我们荣信达?拍两部电视剧,你绝对就是国内一线小生了!”
苏烈笑着道:“邵红姐,我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哪有时间拍电视剧啊,再说了我也不是做演员的料!”
李邵红笑道:“你怎么那么忙啊,谈女朋友了?”
苏烈摇头道:“看片子,拉片子,自己动手拍,整天昏天黑地的,哪有时候找女朋友。”
李邵红笑呵呵地道:“我们公司漂亮姑娘不少,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一个?”
田壮壮插嘴道:“你当我们北电没漂亮姑娘么,小烈这样的人不知道多少姑娘盯着,还需要你介绍?”
李邵红哈哈一笑道:“小烈眼光高,他没看上嘛,说不定我介绍的他看上了呢!”
苏烈问田壮壮:“田老师,这次《小城之春》应该能拿奖吧?”
拿奖是一种证明,田壮壮当然希望拿,不过难度很大,他轻轻地摇了摇头:“哪有那么容易,这可是威尼斯电影节!”
苏烈轻轻地笑着,心里有些感慨,是啊,拿奖哪有那么容易!
这可是威尼斯电影节!
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的两周里,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丽都岛都会成为世界影坛的焦点,同时也吸引游客到威尼斯观光——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威尼斯电影节。
1932年,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它比戛纳和柏林电影节分别早了14年和19年。
第一届威尼斯电影节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由观众投票选出喜欢的电影和演员,结果千奇百怪,连米老鼠都成了最佳男主角的“候选人”。
威尼斯电影节成立之初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奖杯叫“墨索里尼杯”,因而从1938年到1942年,威尼斯影展的评奖不为后人承认。1943年到1945年,电影节因为战争而停办。
威尼斯电影节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在1946年重新开办之后。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的《南方人》获得“最佳国际影片奖”,电影节不凡的艺术气息昭然于世。1949年,电影节正式将最高奖项“最佳国际影片”更名为“圣马克金狮奖”。1953年,电影节取消了“最佳意大利电影奖”,增设了“圣马克银狮奖”,显示了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化和艺术化的雄心。
威尼斯影展的座右铭是“**自主的原则和冒险精神”,强调“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如果说戛纳电影节兼顾影片的商业性、艺术性,而柏林电影节注重意识形态的话,那么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判标准更侧重纯粹的“艺术性”。
威尼斯电影节以“新、奇、快”发掘导演而著称,被称为“电影大师的摇篮”。黑泽明、沟口健二、萨蒂亚吉特-雷伊这些亚洲电影泰斗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1951年对黑泽明的《罗生门》授奖,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点对准东方电影。
不过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一直被其日渐减退的影响力所困扰。今年,电影节组委会决意改组,首次聘请成功挂帅柏林电影节长达22载的德哈登担任组委会主席一职。德哈登推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计划,其中就包括邀请中国演员巩俐执掌本届评审团,当然评委会主席,并力邀一干奥斯卡影帝、影后、名导以及当红明星前来助阵,大有东山再起、重振雄风之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