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成语之都(1 / 2)
自从商鞅变法后,世人都把虎狼秦国视为持戟百万的万乘大国。早在多年前,张仪出使楚国时,就以“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恐吓楚怀王。但是,这个数字的水分很多。
秦王嬴政发动灭楚之战时,倾国之力也只集结了六十万甲士,直到一统天下后才真正组建起百万大军。而且秦王嬴政即位后,每隔数年,必有大战,秦军大胜的况下,都有数万伤亡,何况还有数次大败的战役。所以,“带甲百万”之说只能理解为秦国服役年龄段人口的总数,而不能当成现役部队的总人数。另外秦国的面积虽然不断在扩大,服役人口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粮草辎重也需要青壮耕种或者运送,所以秦国举全国之力在最强盛的时期也只能同时养活百万大军而已。一旦超过临界点,军队就会缺乏给养,不战自败了。
赵国的国都邯郸是历史古都,3000年不改名,与秦国有说不完的恩怨!你听说过邯郸这个城市吗?你知道邯郸曾经是赵国的国都吗?这个城市现在依然存在,而且它3000年没有改过名字。这是一座古城,它的历史不亚于任何地方,在3000多年以前,这座城市与秦国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秦国,最恨的一个城市。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赵国在前中期相对弱小。不过,在赵武灵王后,赵国成为和秦国相提并论的强国。当然,在惨烈的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但是,就是这样的赵国,凭借着坚固的邯郸城,依然支撑了数十年才被所消灭。那么,问题来了,战国初期,为什么赵国要迁都“邯郸”呢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一开始的都城在晋阳,公元前425年,赵国迁都到中牟,公元前386年,将赵国都城迁到邯郸。自此之后,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经历了赵国的崛起、衰落以及灭亡,并且留下了“”等历史典故。那么,对于赵国来说,为什么在战国初期要迁都邯郸呢对此,资料表明,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赵国都城邯郸正好处在沁河冲积扇的中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从而为邯郸城市聚落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在战国时期,邯郸附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是赵国选择迁都邯郸的重要原因。在赵国迁都邯郸后,邯郸也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冶铁中心,从而和宛城、临淄、大梁等城市齐名。同时,在战国时期,邯郸还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向北可以到达燕国,向南可以到达、、魏国等地。在此基础上,邯郸周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促使邯郸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不仅在战国时期,在秦汉、等历史阶段,邯郸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是赵国迁都邯郸的重要原因。
再者,赵国之所以最终定都邯郸,也是自战略发生变化的结果。对于战国七雄来说,更换都城也都服务于自的战略方向。比如同样出自的魏国,一开始定都安邑,后来因为要和楚国、齐国争霸中原,所以迁都到大梁。而就本文所要说的赵国来说,早在秋末期,的主要对手是晋国内部的卿大夫。对此,赵氏以晋阳为中心,是因为晋阳靠近晋国的腹地,有利于赵氏和其他卿大夫之间的较量。进入到战国初期后,赵国迁都到中牟,也是为了向中原地区发展。
最后,至于赵国最终迁都到邯郸,并长期定都于此,也是服务于赵国的战略。在魏国、韩国、赵国三家分晋后,这都逐渐将重心放在中原地区了,比如韩国吞并郑国后,将都城迁移到新郑。对于赵国来说,之所以迁离中牟,定都邯郸,不是因为害怕秦国,而是因为战国初期的魏国不断向周边扩张,从而给赵国南边的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根据史料的记载,魏国对赵国形成了完全的战略压制,还越过赵国边境夺取中山,让赵国如芒刺在背,所以赵国选择了地理位置上相对易守难攻的邯郸作为都城。
为何说邯郸是成语之都?不服不行!
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位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邯郸之所以名气大和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以邯郸为都有很大关系。实际上,邯郸除了是赵国之都,还有一个“都城”的份——邯郸还是成语之都。
如果以城市为单位来计算所产成语的话,邯郸无疑是名列前茅的。先说十几个与邯郸有关的特别著名的成语吧,如围魏救赵、胡服骑、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利令智昏、梅开二度、邯郸学步、毛遂自荐、一字千金、惊弓之鸟、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旷持久、奇货可居、三人成虎等等。
咱们不可能一次讲完这些成语,那就挑几个与地理有关的讲讲吧。
第一个成语:围魏救赵。战国时七雄并立,赵国西有秦国,南有魏国,北有燕国,东有齐国。在战国初期,魏国实力横行天下,由名将吴起打造的魏武卒,打了七十二仗,大胜六十四仗,剩下八仗打平。魏国野心勃勃,想要吞并赵国。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赵。庞涓率魏兵从国都大梁北上,越过黄河后,直bi)赵都邯郸。邯郸位于华北平原上,北、东、南三面皆无险可守,被魏兵包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