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民族意识(1 / 2)
其实中国的民族意识一直是有的,说中国没有民族意识是一种污蔑。你读中国历史,就可以看得出中国人对华夏族的认知是非常久远的,如果你不是华夏民族,任你百般强大,中国历史对你只有一种态度:鄙视甚至忽略。象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被统一的远不止六国,秦国其实是灭了巴国、蜀国和义渠以后,才进入统一中原的步伐的。而楚国在被秦国步步紧bi)之后,灭了越国。中原地带和北面匈奴,也是跟燕赵打得不可开交,但在正史里面,这些跟六国相比,规模不小的国家,其被灭过程几乎是被一笔带过的,为什么?因为非华夏族,在文化和历史中,他们的地位不重要。
例如,晋朝到南北朝的历史中,比重最大的永远是华夏正统。虽然华夏正统的朝庭往往不是当时最强的朝庭,但正史往往是是围绕着这些小朝庭去展开的,五胡建立的朝庭再大再强也是被忽略的,而且五胡为了统治中原,也自我汉化以追求长期统治。
再举个例子,北朝中的前秦有个汉人谋士叫王猛,在临死的时候对大秦天王符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符坚一直对王猛言听计从,但却没有听从这条遗言,最后有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华夏的民族意识可谓久远,并且不是一种纯的血缘关系。狄夷入华夏者,华夏之;华夏出狄夷者,狄夷之。换句话说,我们对华夏族的认识是一种文化认知,而不是血缘认知。
由于中国历史长远,地域长期稳定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地方和中央的政治对抗可谓历史久远,但这其实不是我们互相之间不认同,中国的农耕文化政治体系中不同地主的利益是区域化,如此才有了南洋水师在北洋水师战败之后希望本人放人的国际政治笑话。这并不是因为南洋水师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一种中国当时对国际政治不习惯和对国内政治过于重视的结果。因为对天朝来说:国内政治永远大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在我们眼里永远是小问题,只有国内政治才是大问题。但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况已经变了,因为工业化时代把世界变小了,以前遥不可及的国家突然一两个月之内就可以跟我们开战了,这种况当时代的人认知不够充分,依然以千年的政治习惯作惯思考。所以作为政治先知,李鸿章提出了: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所以中国的国家民族意识从来都是有的,在秦汉得到了统一和加强,而近代的历史笑话其实只不过是不适应时代的一种表现,并不是中国没有国家民族意识,中国人的怀岂是本这种蕞尔岛国能够理解?!如果他们能够理解,中国早就不存在了,本人之所以不能够征服中国,就是因为本人没有能从根本上理解汉文化。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在血统和文化方面,把中原本部的各色族群统一成了华夏族!例如北狄、南蛮、东夷、西戎等战败民族都不断被其所吞并,华夏族的概念也越来越大。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秋战国时期,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影。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秦始皇一统六国,车同文,书同轨,统一度量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经过秦汉两朝的努力,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形成国家大一统的观念。
赵国人的挣扎与救赎:李牧的善战与勇猛依然无法逆转战国乾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