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桃李之天下(1 / 2)

加入书签

 武清出了府门,一看之下,脸色微微一变。府门外竟然有十六名清一色白衣的州学学生,张望着府内,看到武清出来,便一哄而上。

武清大声道:“尔等身为学生,贵为生徒,我大唐未来之栋梁,如何不懂得大唐律法吗?”

为首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颇为潇洒,气度不凡,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番洒脱的韵味,只见他连忙拱手道:“学生贺知章见过公子!”

武清一愣,这小子怎么知道我的,笑道:“武某可不敢当,你们来到我府中,是为了何事?”

武清看着这少年,这名字感到有些熟悉,怎么这么熟悉呢,忽然间,他想起了一首诗,那首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四言绝句的诗,《回乡偶书》。原来此人是写了那首诗的人,看来是个人才。武清不禁想到,凡是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人,都应该算作是人才,至少他可以肯定的是贺知章诗文一定作得不错。

贺知章说道:“学生等是来拜见公子的,希望公子不吝赐教。若虚贤弟,你们都过来见过公子!”

哗啦,其余少年统统都过来,异口同声地说道:“学生见过公子!”

武清瞬间升起了一股荣誉之感,这或许就是古代大儒们好为人师的情结吧。尽管自己不是大儒,但真正被人如此尊敬,他感到一阵飘飘然。也是这一刻,他忽然想到,若自己真正地创立清学,学那孔圣一般,传道授业,会不会在千年后,人们也能向崇拜孔子一样崇拜自己呢?

不过。武清心中放弃了,不说孔子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就是那种敬业之为国思想,他就是比不了的,更何况论聪明才智,自己只是多了一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而已,自己的才学有多少水分,他是很清楚的。

否定了成为圣人的可能,但也许会桃李满天下。于是武清看向了这些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少年,他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豪气。一种从未有过的历史使命感激荡在他的心田。若这些人让自己教授,那么未来的大唐,将会是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开放民主。而大唐也许会走向一条全新的道路,中华民族将会屹立于世界之巅。

“你们是未来的国之栋梁。而武某如今只是一介布衣而已,切不可失了礼数。”武清谦虚道。

张若虚道:“公子谦虚了。如今天下之士。谁人不知公子姓名,谁人不愿意追随公子左右?我等今日来此,便已经辞了官学,准备追随公子。”

武清大吃一惊,自己如今的影响有这么大吗?这可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若高宗皇帝以为他要招揽人才。准备造反,那就弄大发了。但对于有如此忠实粉丝,还是感到高兴。他说道:“各位的厚爱,武某极为感激。可如今天皇令清心馆束之高阁,清无一官半职,虽有微末才学,但不足以教授尔等。你们若今日辞了官学,进了我的门,便被打上了我武清的烙印,他日说不得再也做不了官,你们岂不是辜负了你们父母之希望?”

贺知章笑道:“公子过滤了,我等本是身份低微之辈,虽有家资,但无门路,他日即使科举及第,都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配官。还不如跟随公子治学以教化天下百姓。”

武清双目一凝,看向了这一十六名学生,认真地说道:“尔等可是决定呢?若今日入得我门,今生便是我之弟子,便会患难与共,教化万民。”

贺知章和张若虚等人肃然起敬,而后躬身拱手齐声答道:“我等永不后悔,谨遵老师教诲!”

这一刻,武清感受到了肩膀上那沉甸甸的担子,还有这些人的双眼中那种一无反顾的坚持。他知道,也明白,这些人往后的荣辱,将会和自己彻底绑在一起。

这个时候,王勃正好走了出来,看到这一幕,不禁大为感叹,同样是大唐的才子,可武清在治学方面是比自己走得远啊。也是这一刻,他决心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武清的幕僚。

看到王勃,武清立马说道:“子安,正好我来介绍下,这些是官学的学生,如今却是入了我门,往后大家相互多多照顾。”而后转向贺知章等人,说道:“我给你们介绍下,这是绛州龙门的王勃王子安,往后授课,经史诗文可是由他教授。”

王勃一愣,便没说话,他明白武清的用意。贺知章等人当然听说过王勃,立马拱手行礼,说道:“学生见过先生!”

王勃笑道:“我都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呢?”

武清一拍脑门,笑道:“大家先进府再做介绍!”

于是,众人簇拥着武清和王勃进了府中。

此时已到晚饭时间,武清自然吩咐下去,多准备些晚饭,只是家常小菜便可。

大堂中。

武清让诸人一一自我介绍。其中让武清奇怪的是贺知章明明是越州人,怎么跑到扬州来学习呢?于是便问道:“知章,你是越州永兴人,为何到了这扬州官学来读书?”

贺知章说道:“家中虽富有,然学生自幼随父到扬州经商,故而一直在扬州,后来托了门路,进了州学。”

武清这才明白,不禁点头以示明白。武清不知道的是贺知章在州学中颇有诗名,虽狂放不羁,但也尊敬师长,令教授们也是非常喜爱的。如今辞了官学,拜了武清,令州学生徒质量大减,也令扬州长史陈敬之颇为无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