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郑国】(1 / 2)

加入书签

 黄泉见母

公子段自杀。郑庄公心里亦甜亦苦,甜的是,威胁总算解除了,自己可以专心处理国政了。苦的是,弟弟死了。就算公子段有再多不是,总是骨肉血情,血浓于水!

郑庄公抱着公子段的尸体大哭。不管是真伤心,还是作秀,总之,郑庄公在嚎啕大哭。哭着、哭着,郑庄公觉得不对劲了!要是公子段成功了,现在被躺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是不是就是自己了?郑庄公越想越不是滋味,心想:都是姜氏惹的事,挑拨自己兄弟残杀。

郑庄公一怒之下,把奇才祭足叫来,让祭足带着姜氏与公子段谋反的书信,去见姜氏,并且说了那句名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母子亲情已断,活着的时候,就不要再见面。死了以后再说吧。

祭足干事很有效率,姜氏看了书信,又知道公子段死了,既伤心又惭愧。也就搬离了新郑。

史料中没有记载:姜氏被迁出京城,居住颖地的时间里,郑庄公有何作为。但笔者以为郑庄公迁母,并非单纯地出一口气,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肃清异己!一方面,姜氏不在,郑庄公可以放开手脚处理异己;另一方面,郑庄公处理姜氏的方式,也可以向群臣发出一个警告:敢与我(郑庄公)作对的,都没好下场。

但是,郑庄公这样做,却留下了一个政治风险。东周时期,贤臣名士都很重视忠孝,郑庄公这种做法,是很不孝的行为,会令贤臣名士失望,也会失去人心。

“颖”地市长颖考叔发现了这个政治风险,并利用这个政治风险,导演了一出黄泉见母的好戏。既成就了郑庄公的贤明,也成就了颖考叔的功绩。

颖考叔下定决心,帮助郑庄公弥补这个风险。颖考叔深思熟虑后,费了好劲,捉了几只猫头鹰,来见郑庄公。

郑庄公很注重礼贤下士,见颖考叔来了,很高兴。况且,颖考叔还准备了小礼品:不知名的鸟(郑庄公不认识)!郑庄公高兴之余,招待颖考叔吃饭。先上了烧烤猫头鹰。郑庄公一尝,味道不咋地,就问:这是啥鸟。

颖考叔经典对白就来了:这是猫头鹰。这个鸟白天看不见泰山,晚上却能明察秋毫。小事情能看清楚,大道理却不明白(明于细而暗于大也)。这个鸟长大以后,却会吃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个不孝的鸟,所以,我把它捉来吃。

分析下颖考叔说的话。颖考叔借猫头鹰来比喻郑庄公,说郑庄公小事情能看清楚,大道理却不明白!小事情自然是郑庄公手段不凡,打败了公子段,坐稳了诸侯,大道理是什么?大道理就是“既长,乃啄食其母”。不孝之名的诸侯不可能获得政治上的优势,获取民心。这就是大道理。

郑庄公何等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脑子还在转,所以,没说话。

这个时候,又上了一个蒸羊。郑庄公就让人赏赐颖考叔吃。

颖考叔就把好的肉切下来,装了起来,自己吃点差的。

郑庄公很诧异,就问:你这是干啥?

颖考叔不了解郑庄公的风格,郑庄公下决心的时候,大多是沉默不语。可以参考封公子段“京”的时候。

颖考叔以为郑庄公还未明白,接着讲故事:我家里穷,没吃过好吃的。主公的烤羊肉味道不错,所以,我把这个留下,回去给母亲吃。解解馋,尽尽孝心。

郑庄公已经下定决心,接回姜氏,于是就说:你是个孝子啊。

颖考叔就着孝子的问题与郑庄公讨论一番,郑庄公顺着话就把母亲的事说了。最后,郑庄公说:我已经立誓,不到黄泉不与母亲相见,你说怎么办?

可以肯定,在这句话之前,郑庄公就知道颖考叔一定有办法。否则,郑庄公也就别叫奸雄了。

颖考叔便献了“黄泉见母”之计。说白了,很简单。颖考叔用概念替换,将地府(黄泉的引申义)说成地下泉(黄泉的字面义)。

郑庄公一听,好办法,就让颖考叔负责实施挖洞计划。颖考叔不负众望,挖好了洞。郑庄公母子相见。母子见面一顿哭,上演了一顿感情戏。

有词为证,郑庄公: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氏: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看着郑庄公母子融融泄泄,我更愿意选择相信:郑庄公迁母之后,良心发现,决定回复母子亲情。最后,郑庄公在颖考叔的孝子理论台阶下,接回了母亲。

没有了利益上的牵扯,清清爽爽的家庭伦理喜剧,岂不是更好!

王霸尘图,转眼即为云烟。黄泉见母的天伦之剧,却可咏唱千年。

不论如何,郑庄公是个孝心和度量齐备的雄主。姜氏母子和睦如初后,公孙滑(公子段的儿子)借卫兵伐郑,被郑庄公一纸书信搞定(后文会交代)。郑庄公顾及到姜氏的感受,饶了公孙滑一命。

“黄泉见母”成全了郑庄公母子,也成全了颖考叔,颖考叔从颖地市长,一举成为了中央大将军。与公孙阏同掌军事。

周郑交质

周国与郑国的关系,算起来,只能用纠缠不清来形容。

郑伯友(即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也是周宣王的弟弟。后来,周幽王被自己的老丈人,也就是周平王的姥爷杀死。郑伯友忠心护主(周幽王)而死。(这是恩)

郑伯友死后,郑武公气势汹汹地赶来报仇。最后,在集合卫国、晋国、秦国以及郑国四国之力的情况下,赶走了西戎。卫武公主持大局,建议复立宜臼为王。郑武公赞成,并亲自将宜臼迎接了回来,复立为王。周平王也够意思,将郑武公封为大臣,留朝执政。(这也是恩)

后来,周平王嫌镐京破落,决定东迁。秦国前来护送,周平王为了答谢秦国赢开,便有条件地将镐京附近的土地赏给了秦国。这土地有着郑国大部分的土地。(这算得上怨)

东迁完成后,郑武公与卫武公留在朝中执政,也成了周朝的主要力量支柱。卫武公死后,就靠郑武公一个人了。(这是恩)

这时,郑武公借机兴起,大肆征伐,扩张极快,引起了周平王的警觉,平王便要收回郑国虎牢关以东的土地,郑武公不愿意也不敢与周平王翻脸,只能迁都释疑。(这是怨)

郑武公死后,郑庄公接了父亲的班,接着辅助周平王。(恩怨都有,因为郑庄公不是善类)

可以看出,周朝与郑国有多少恩恩怨怨。这还是表面上的,暗地里的更是数也数不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