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法之争(八)(2 / 2)

加入书签

张斐来到庭台上,又看向助审席上面的百姓,“诸位助审员中午休息的怎么样?”</p>

“非常好!非常好!”</p>

“多谢张庭长的盛情款待。”</p>

“哎幼!咱其实都有些不好意思。”</p>

......</p>

这二十个人笑得是嘴都合不拢,他们是安排在皇庭里面用餐,并且在湖边休息,这绝对是他们人生中吃最美味的一顿,事先他们可从未想到,当这助审员有这么多优待。</p>

当然,他们并没有想到,皇庭这么安排,也是担心有人与他们暗通款曲,左右他们的判决。</p>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毕竟是我请你们来帮忙的。”</p>

与助审团交谈少许,张斐又向范镇、李敏等人道:“如果控辩双方都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们可以继续审理。”</p>

双方都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p>

“那就开始吧。”</p>

张斐轻轻敲了一下木槌。</p>

接下来是由范镇传召证人,是一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者。</p>

许止倩立刻将此人的资料悄悄递给张斐。</p>

此人名叫陆晓生,也是进士出身,曾礼部担任官职,但对当官没什么兴趣,四十岁就致仕回乡,为人非常正直,没有什么污点。</p>

范镇问道:“陆先生,听说在此次以宗法约定利息中,其中这一分五的利息,就是陆先生你定的。”</p>

“是的,这是老拙建议的。”</p>

陆晓生点点头。</p>

范镇又继续问道:“为何定在一分五?”</p>

陆晓生道:“首先,是因为老拙的乡里一直以来就是规定一分五的息。”</p>

范镇问道:“敢问陆先生你的家乡是在?”</p>

陆晓生道:“河东县隐泉乡。”</p>

范镇点点头,又问道:“为何贵乡会有此规定?”</p>

陆晓生道:“因为我们乡的宗法中是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惠及乡民,同时乡里长老见到许多乡村因为高利贷,而导致大量的乡民逃亡,为求乡里保持人丁兴旺,同时执行好宗法,故而规定借贷乡民,只能放一分五的利息。”</p>

“原来如此。”</p>

范镇点点头,又拿起一份文桉来,向张斐道:“张庭长,这是有关隐泉乡低息放贷的具体证据,足以证明,这一分五的息其实早就存在的,而并非是大家特地想来针对青苗法的。”</p>

“呈上。”</p>

张斐看过之后,稍稍点了下头,又道:“范先生可继续询问。”</p>

“是。”</p>

范镇又道:“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p>

陆晓生点点头,道:“还有就是,虽然目前各乡村是高利贷泛滥,但多半都是集中青黄不接和天灾之时,平时乡里放贷,其实也就是一分五到两分,约定这个利息,我觉得大家都还是能接受的。”</p>

范镇问道:“平时乡里放贷,就只有一分五和两分?”</p>

陆晓生点点头道:“一分五和两分也能得不少钱,你若不借,自有别人会借。而在天灾之时,借钱的人变多了,一些大地主就会坐地起价,趁火打劫。”</p>

其实民间交易,不管是借钱,还是交易,都还是会遵循一个市场规则,平时百姓缺点钱,但又不是那种救命钱,这一分五息,到处都是。</p>

不可能说,我借个应个小急,去借百分之两百的利息。</p>

而富户也是图钱,所以他也知道,平时利息太高,百姓也不会来借。</p>

百姓和地主之间还是有一个博弈的,只是说如果遇到天灾,那普通百姓就完全没有应对能力,这才给了那些地主可趁之机。</p>

导致高利贷泛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地主穷凶极恶,而是百姓抗风险能力太差,国家又没有太多救助政策,这才给高利贷创造出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p>

范镇问道:“所以陆先生定此利息,并非是为了破坏青苗法。”</p>

陆晓生摇摇头道:“不是。老拙是希望减少高利贷。”</p>

“我问完了。”</p>

范镇坐了下去。</p>

这回那边站起来的不是李敏,而是邱征文,到底他们不同于范镇,对于朝廷制度,乡间制度都非常熟悉,了如指掌,故此他们只能每人研究部分内容。</p>

邱征文道:“陆先生,关于隐泉乡的利息规定,在下也是有所听闻的,据说是通过乡里的义庄来进行放贷。”</p>

陆晓生点点头:“是的。”</p>

邱征文道:“而最初隐泉乡的义庄就是由你们陆家组织建立起来的,不知是否?”</p>

陆晓生点点头:“是的。”</p>

邱征文笑问道:“如此大善之事,相比也为陆先生带来乡民们的尊重和敬爱吧?”</p>

陆晓生不太好意思道:“也...也可以这么说。”</p>

邱征文继续问道:“另外,听说官府也有拨粮食给你们的义庄,不知是否?”</p>

陆晓生点点头道:“是的,若遇灾荒,官府通常会先将粮食拨给义庄,再由义庄分发给乡亲们。”</p>

邱征文道:“那如果我说义庄借贷的钱粮中,也包括官府拨给义庄的粮食,陆先生是否认同?”</p>

陆晓生犹豫一会儿,才道:“官府拨粮主要还是在灾荒之时,平时不常拨粮给义庄,但我也不敢说,用于借贷钱粮中,就没有官府的接济,但是义庄所有的钱,都是用于帮助乡民,决不能挪为私用,官府也会派人来监管账目的。”</p>

邱征文点点头,又问道:“陆先生,可支持青苗法?”</p>

陆晓生愣了下,思忖半响,“不瞒阁下,老拙并不支持。”</p>

邱征文道:“但是陆先生难道没有发现,其实义庄这种借贷方式,跟青苗法是有些类似吗?”</p>

陆晓生迟疑片刻,道:“是有些类似。”</p>

邱征文故作惊奇道:“这就奇怪了。当官府拨钱给义庄进行放贷时,陆先生不但不反对,反而是非常支持,甚至为之感到骄傲,认为这能救济乡民。</p>

可是当官府要自己进行放贷,目的也是为救济乡民,且利息不过是高了半分,但陆先生却又明确表示不赞成。”</p>

陆晓生道:“这不一样?”</p>

“有何不一样?”邱征文立刻问道。</p>

“这...。”</p>

陆晓生很是挣扎。</p>

他是有苦难言。</p>

他总不能说,我们义庄是真心为乡民着想,而你们青苗法则是要为国敛财,关键如今青苗法还未开始执行,他这么说,也没有任何证据。</p>

邱征文笑道:“此二者区别就仅仅在于,义庄是由乡绅掌控,而青苗法则是由官府掌控。而这就是陆先生反对青苗法的原因。”</p>

“老拙...。”</p>

陆晓生面露讪讪之色,他不大会说谎,这还真是主要原因。</p>

如果不是官府要进行放贷,换个人来,谁会反对。</p>

他们这一派就是反对官府亲自下场。</p>

邱征文等了片刻,才道:“由此可见,真正原因是陆先生害怕乡绅失去对于乡村的掌控,而非是什么高息或者低息。其实只要在你们乡绅的控制之中,高息能够使得乡民成为你们的佃农,亦或者方便你们兼并土地,而低息也可为自己获得名望。</p>

你们害怕青苗法的出现,会使得乡民脱离你们的控制,更多地依赖官府,故此才以这拙劣垄断之术,来破坏青苗法。”</p>

这一番话下来,不少乡绅都情不自禁的哆嗦了一下,望着邱征文是咬牙切齿,面目狰狞。</p>

你小子这是要挖我们的根啊!</p>

陆晓生是个慢性子,又不善与人争论,很委屈地看着邱征文,摊手道:“老拙绝无此意。”</p>

院外的一位乡绅突然忍不住了,直接叫嚷道:“陆先生一生清廉,德高望重,岂容得了你这小耳笔在此造谣诬蔑,真是岂有此理。”</p>

张斐瞧了一眼,一瞧木槌道:“院外何人喧哗?”</p>

那人立刻抬头望天。</p>

毕竟梁友义已经做过示范,他们再生气,也不敢公然跟张斐叫板,真的会被抓的,这小子一点也不尊老爱幼。</p>

“我问完了。”</p>

邱征文也坐了下去。</p>

一旁的元绛激动坏了,差点没有忍住,起身为邱征文摇旗呐喊,上午他可是憋了一肚子气啊。</p>

官府这边也是士气大振。</p>

许止倩见罢,小声道:“张三,你这是教得吧?”</p>

张斐回头皱眉看她一眼,“我会教这种拙劣的招数?”</p>

许止倩愣了下,“怎么?他问得不好么?”</p>

张斐道:“还欠缺一点火候啊!反倒是范学士的表现,超出我的预计,看来他在检察院学了很多。”</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