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放榜(1 / 2)

加入书签

 举人名单录取完毕,接下来就是乡试的最后一个环节---放榜,这也是士子们最期待的时刻。

闱中阅卷,须立时限,初九日生员们入场,十一日就要开始誊写批阅考卷,至十九日三场考卷需全部誊写完毕,到二十五、六日,考官们需拟定好草榜,二十九日便是正式放榜时间。

这十几天时间里是考官最忙碌的时间,却是考生们难得的休息日。

方华准备给小老弟和两个新徒弟放放大假,但包括方征明在内的三人都表示拒绝,他们想立刻投入到利玛窦科学班,并表示,学无止境,只有学习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快乐。

呵呵,方华一阵苦笑,年轻人总是容易兴奋上头,往往把学习热情当做学习能力,等他们真正吃够学习的苦,才会知道,自以为聪明的自己其实可能只是一个晚发现的白痴。

一直早来晚归的小公爷徐弘基看这些人学习热情这么高,便也主动向方华表示自己也想加入。

方华看了一眼,一身束发金冠,大红箭袖,扛着个拖把的徐弘基,点点头表示同意,毕竟收了人家做徒弟,总让人扫地拖地也不是个事。

但徐弘基在利玛窦那里待了三天,就灰溜溜的扛着一个拖把回来了,方华好奇的问他怎么回事。

徐弘基翻了翻白眼,一脸丧气:这他妈的数学太难了,我觉得还是拖地更适合我。

方华拍了拍他的肩膀,叹了一口气道:人贵有自知之明。

日子一天天滑过,放榜的日子越来越近,其间方华也做了另一件大事。

这些天,庆余堂和惠民药局的药方开发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几个太医院医术好手也被借调了过来,很快他们就研发出了第一批的药方。

药方一共八张,主要是要成品丹药的配方,主治的都是一些日常的小毛病。

不过这也是方华提前强调的结果,他要拿着这些丹方去市场上先试试水,如果真的潜力不错,庆余堂才好投资展开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研制。

出乎方华的意料,这八张方子,通过恒光商号的大力宣传,在来宾街市上都拍卖出了天价。

八张方子总共拍卖了一万两千两,收到会票准备入账的林卫堂,乐的三天合不拢嘴。

医药行业果然就是这么暴利。

除去给李时珍和惠民药局的分红,方华大手一挥,将剩余的大部分立刻投入到了第二阶段的研发中。

医药的研发,无论中西医,这哪是花钱呀,简直就是烧钱。当然现在就连林卫堂也明白,只有更大的投入,才能带来更大的受益。

除了赚钱和花钱外,方华还招聘了上元县一大批在籍的状师,成立了庆余堂的法务部,告诉他们,法务部成立的任务只有一个-----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庆余堂的利益。

他们的目标是:大明军队可以到的地方,他们能到,大明军队到不了的地方,他们也得能到。

哪怕是对头躲到了太平洋,法务部也要把衙门的传票送到他的手中。

.......

江南贡院内帘。

乡试的草榜终于在放榜的前二日拟定完毕,所有的名次也都用编号排好了次序。

现在考官的任务就是根据考卷编号,填列正榜了。

草榜排序时,外帘官不得进入,草榜即定,临填正榜,主考官焦竑按照规定把外帘的一众官员并应天巡抚、应天知府请于内堂。

内外帘众官员按序坐好,表情肃穆,共同拆卷对号。

朱墨卷逐一核对,两卷红号若相符,则拆掉墨卷上的弥封,两卷在做内容核对,若还是没有出漏,则将两卷并粘,同时朱卷补上考生姓名,墨卷上补上考生名次。

依名次将姓名、籍贯等信息补填在草榜之内,然后交给一旁站立的书吏。

当着所有内外帘官员的面前,书吏依次唱考生姓名及身份信息,唱名完毕,便开始填写正榜。

正榜填毕,需要在接缝处加盖该省最高长官印鉴,一般是本省巡抚,但应天属于两京之一,除巡抚关防外,还需要加盖贺云龙的应天知府大印。

至此,正榜填列完毕,应天巡抚田文静将正榜横置于案台,整肃衣冠,带领全场官员朝服望阙,行三跪九叩大礼。

......

秋闱放榜之日,适值刚过中秋,桂花盛开,故秋榜又称作桂榜。

乡试取中的举人为科第出身的第一级,姑称之为一榜,亦称乙榜,用以区别于取中进士之甲榜(亦作两榜)

生员取得举人身份,就意味着摆脱平民身份,取得了当官的资格,正式进入科道的行列。

除此,其他诸如免税,除徭役,家族荣耀等隐形福利更是数不胜数,所以举人是无数读书人追求一辈子的梦想。

今天一大早,婶婶就催促着一家大小,匆匆出门,只为在巡抚衙门的布告台前找一个好位置。

婶婶一张停不住的嘴今天格外安静,十根芊芊细指,绞着怀里的手帕,直捏的关节发白。

方华看着婶婶的模样暗暗好笑,便出言劝慰道:“婶婶不必焦心,想必会有好消息的。”

但他嘴上这么说,其实自己心里也没有那么笃定一定能上榜。本来按照他对老弟的安排,上榜是十拿九稳的。

可是就在昨晚,方征明终于跟他说出了首场的那次意外。

明显是有人在故意整他!而什么人可以把手直接伸进封闭的贡院内部,把一切做的那么神不知鬼不觉?

方华现在还查不出这个人的身份,但有一点不用怀疑,这个人在这场乡试里一定拥有巨大的能量。

马车徐徐而行,在巡抚衙前街最后一个拐弯处便行不动了,方家一家四口果断选择弃马,安步作车,穿越人流,终于挤到了巡抚大门前的旗杆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