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全球监控网络(1 / 2)
79公里每秒,听起来十分的夸张,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只需要稍稍转化一下,音速340米每秒,79公里每秒其实也就是二十几倍音速罢了。
仔细想想,别说二十几倍音速了,就算四十倍音速的第二宇宙速度小伙伴们也曾经达到过啊。
在黑暗魔域擂台赛中,通过电磁炮假如当时他们的电磁炮不是射向敌人而是射向天空,天空中就会多出几个微型卫星,甚至完全可能是微型小行星。
事实上就算不用电磁炮,以肖凌此时此刻对自己的加持,通过天书变形的长弓劲射,或者是大家变形金刚合体然后徒手投掷,都可以很轻松的达到这个速度。毕竟相比最初打擂台的时候,小伙伴们又大幅进步了不止一次了。
只是,在此之前没有必要,所以从来没考虑过这些罢了。
而一旦开始这样想,林秋然挠挠脑袋,那似乎真的不难啊,切实可行,而且简单的令人发指。
若说最大的障碍,也就是在他自己身上了,他需要编程,针对发射上去的全球监控卫星编程,让它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应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在毫秒的尺度上记录自己所携带的破界符的开合情况,确认封魔之器的轨迹和范围,编织全球网络,以此巨细无遗的映射出敌人的所有动向。
就好像是和别人踢足球比赛,但是同时,自己又并不仅仅是局限在场上。而是通过其他视角,能够同时监控敌人排兵布阵的情况。这绝对是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眼下,球场是整个地球的时候
虽然很有技术含量。不过以他现在的编程水平,当然了,主要是尼奥的编程水平以及可以从这个世界调取到的计算资源,那真的一点不难。
我算一下哈,八十公里高度的低轨卫星绕行一圈大概是一小时二十四分钟左右,可以感应到的封魔区域半径77公里,直径154公里,所以大概二百六十颗就能够扫描全球
看起来仍旧很多,但是和二百六十颗的平方数相比。无疑要小的多的多了甚至不需要其他人帮忙,小伙伴们自己一行就完全凑得齐。假如将其他人多余的破界符凑一凑,二十四小时刷一波,完全监控全球,容易难以置信。
也就是封魔之器都需要完成前置任务才能够激活然后显现封魔之力,否则压根任务都不必做,直接就可以英雄无敌作弊挖宝一样,把封魔之器暴力起出来了。
不过就是刷新频率有点慢,一个半小时才刷新一回。想要刷新快就得增加数量。林秋然撮牙花子。其实光增加数量也不够,还需要优化算法。
你们想,一个人持有封魔之器在地面,卫星他头顶掠过。进入封魔区通道关闭记录一次,离开封魔区通道打开记录一次。两次的时间差可以确定所经过的封魔区域长度。
在封魔区域固定为圆形的情况下,任何穿过这个圆的线段长度固定了。方向固定了,可能的情况就只有两种。甚至是一种。封魔之器刚好穿过圆心,记录的路径等于圆的直径。便是一种;假如不是经过圆心,就有两种情况,圆心在左,或者圆心在右,就需要通过其他手段的配合来确认情况,或者是地面其他记录点的反馈,或者是另外一只从附近经过的卫星的刷新。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因为封魔之器的位置并非是固定不动的。哪怕卫星的巡行速度达到了79公里每秒,穿越一个封魔之器所覆盖的区域也至少需要几秒钟甚至是十几秒钟以上。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几秒钟十几秒钟的干不了什么,对于超凡者而言,这几秒钟十几秒钟足够移动几十甚至上百米了,很容易让卫星的记录出现偏差,不,不能说是偏差,而是通过这种模式必然会有的状况敌人原地不动,或者向左向右向前向后移动,必然要考虑的各种随机情况。
再加上不可能没有的系统延迟方面的误差,相对论的引力导致的计时偏差,最终就会是定位错误就好像你拿着g,明明站在这个地方,系统却告诉你,自己正站在两条街之外,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要知道,g可是人家搞了十几二十年才完成的全球监控系统啊,小伙伴们就算能力超凡,想要一两天功夫从无到有建立这么个系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算错了。肖凌仰面向天道,别忘了,我是可以控制引力大小和方向的。只要强化卫星重力,就可以突破第一宇宙的极限了,所以巡行速度远远不止二十几倍音速,百倍音速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他们的最高记录是七十多倍音速,但那是还没有强化之前的数据,以肖凌此刻的领域强度,小伙伴们此刻的实力,百倍音速还真不应该是什么问题。
哦哦哦,那就是十几分钟可以绕行一圈了这刷新频率就比较快了林秋然点头道,而且速度越快,算法就越简单
因为速度越快,穿越一个封魔区域消耗的时间就越短,时间越短,地面的超凡者理论上的移动范围就越小,越容易定位,不过
突然林秋然一个转折:不过速度越快,相对论尺度上的影响就越多,系统传感延迟呈现的误差也就越大
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与地球表面的定点联线便越容易出现时间不同步的现象。虽然即便百倍音速,离光速屏障还是有很大很大的距离,可是在以毫秒甚至更低的时间尺度之下,哪怕二十几倍音速都足以产生误差了。所以g卫星之类的需要最准确的原子钟,需要经常进行校准。就是因为这点。
假如不校准,导航慢慢就会出现偏差。而且用不了多久偏差就会大的毫无意义了。
除此外,刷新频率太快,芯片原子尺度下的信号传导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电子在导体里面并非是光速的,宏观尺度没有问题,微观尺度下就会出现偏差,随着趋近光速,同样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异常。
这不仅仅是林秋然一个人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整个科技位面都存在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