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撤离(1 / 2)

加入书签

 在倭国的的刺激下,清廷终于醒悟,最终拍板准备购买两条土耳其在英国订造的八角台铁甲舰。但是此时英国顾问赫德称:“早经转售他国”。

其实这两艘铁甲舰是被英国海军部买去了。李鸿章“函属丹崖探问”,李凤苞先回电“英肯转售”,继而又复信“英国海部允转售”。

这两艘铁甲舰,一名“柏尔来”,一名“奥利恩”,各重4,83o吨,大于倭国西海舰队旗舰扶桑号腰炮房型铁甲舰,是典型的二等铁甲舰,其中,“柏尔来”可立即来华,“奥利恩”则“须迟一年后交卸”。

谈妥的售价是,“柏尔来”267,6o4英镑,“奥利恩”275,776英镑,两舰共计543,38o英镑,比英国海军部买去前报称的每舰约25万英镑稍贵一点。

正当奕、李鸿章紧张地为购买铁甲舰筹款的时候,英国生政府更迭,迪斯雷利的保守党内阁倒台,格莱斯顿为的自由党成为执政党。自由党内阁考虑到英国的海外殖民利益,不愿让中国拥有铁甲舰,便托词“中俄交涉吃紧,英碍于公法,不能再践前言”,拒绝向中国转售该两舰。

李鸿章醒悟到“铁甲若非利器,英人何至忽允忽翻”,凭着逆反心理,非购到铁甲舰不可。

经清朝驻英国公使李凤苞、徐建寅在欧洲反复考察比较,李鸿章于188第一艘铁甲舰。该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335吨,航14.5节,是远东各国中最威武雄壮的战舰。

徐建寅称:“现在中国拟造之船,议仿‘英弗来息白’及‘萨克森’之制,集两者之长,去两者之弊,如此经营,似可列于当今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经过查访,李凤苞于188o年12月4日向李鸿章致电:“钢面铁甲在德已定一艘,价六百二十万马克,炮另加。”

李鸿章则抖擞精神,奏请在德国伏尔铿厂续造第二船,并请敕下四处拨款。这两艘军舰便是“定远”和“镇远”,各重735o吨,连炮共用原平银约34o万两。

两舰采用克虏伯火炮。铁甲舰的设计及技术均为当时最先进的。定远级的装甲布置类似英弗来息白的设计,厚达12英寸的装甲成碉堡式,集中在船身中部,保护机械、主炮及弹药库,而非分散在水线之上。

其吨位亦是远东第一,号称远东第一舰。1881年正式签署合约,每舰造价为62o万马克。清政府吸收之前经验,派刘步蟾、魏瀚等熟识海军者到德国船厂监工。两艘战舰由李鸿章亲自名为定远、镇远。

至此,在折腾了数十年后,拖到沈葆桢入土之后,大清帝国终于拥有了两艘强大无匹的铁甲舰,北洋舰队的雏形已经产生。

想到购置钢面铁甲的整个过程,想到沈葆桢的音容笑貌,李鸿章不胜唏嘘。大清水师走了太多的弯路。

作为洋务运动的起者之一,创办近代企业最多的人之一,李鸿章的思想不可谓不进步。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一百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