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崔奶奶老了(2 / 2)

加入书签

她从一个姑娘熬成媳妇,媳妇还没有熬成婆婆就老了,现在成了村里最高寿的老人。她头发快掉光了,鹤首鸡皮,嘴里也没有牙,看她并没有吃东西,但一直嚅嚅蠕动着,我想那是嘴里空了的缘故。她现在活愚了,见了人大多不认识,也记不起过去的事,基本上不和人说话交流,别人也没有话要和她说。她身边依偎着一个老花猫,她用手经常轻轻的抚摸着老花猫,偶尔张着嘴对着花猫的耳朵嘀嘀咕咕一阵子,可是谁也听不清楚她说啥,更不懂得她表达什么,因为她干枯的脸上看不出情绪和表情。猫打盹了,她也开始打盹,她好像大部分时间不活在这个世上。

人上60岁半个身子埋到土里了,她这是脖子以下都已经埋到土里面了,或许在打盹里等待着死亡慢慢到来

说到崔奶奶高寿,也说村里的刘老德高望重,说蛇狼精明,佘如心太怪,还有其它秩事,张刘氏和秋子信佛,她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人对事的评价都离不开善恶,因缘,德性,来世,回报,听着倒也有趣。

拴柱的奶奶张刘氏和他妈秋子,总是劝人要善良,多行好事。她跟我这样说,给村里的人也是这样讲。你看你妈过去收留了崔奶奶,周剂孤寡老人,你们一家几个娃娃都有出息,上学的工作的都进了城,你妈呀现在跟着你们进了城享福,这都是积德的缘故。后来我们赡养崔奶奶,也是有福报的,过去拴柱遭了多少磨难?这你们都是清楚的,后来灾也消了,福报也来了,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还有你看你刘姑姥姥,像个笑面佛一样,见了谁都客客气气的,谁家有个三长两短他都会过去帮忙,谁家闹矛盾了,他总是过去调解,但行好事,不为别的。你看人家4个孩子,全都进了城不说,一个个出息都大的很,当初村里最早的万元户是他开饭馆的大儿子,县城最有名的富人,听说还是他的几个子女。这都是因为诸善奉行,诸恶莫作积的德。

唉,你别怀疑,她讲的这些现象还真是存在的,但这个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她讲的是因果善行。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更愿意用“善”来替代“爱”。著名小说家王朔说过,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本质就是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你做了一件坏事,你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幌子把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到你那里去了,你仗势欺人,别人或许敢怒不敢言,但“敢怒”二字就说明“报”的能量已经产生,再也不会消失。它如何积累,如何酝酿,如何释放,都只是一个时机和管道的问题。反之,你做了一件好事,付出了爱心,帮助了别人,别人即便不能即刻报答你,但至少不会讨厌你,周围的人也会认可你。认可你的人多了,善报自然会络绎不绝地随之而来。所以,不要再唱什么“有多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层次,无私奉献,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图个好名声,或者避税,或者领导号召不得不响应;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时间、精神,层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出于什么动机,只要他参与了,他就开始了他的道德积累。所以我主张慈善不要问动机。——季羡林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家偈语,据说还是观音菩萨发的大愿。其中,“无缘大慈”指没有污染的爱。佛家讲究缘分,讲究“佛门广大,只度有缘人”,但观世音一颗菩萨心,悲悯一切有情众生,于是便发愿说,没有缘分也是一种缘分,没有缘分的人,无缘无故的人,我也要爱他、度他,盼他活得快乐。而“同体大悲”,就是说我和他虽然非亲非故,但见到他苦我自己也苦,见到他痛我自己也痛。苦在他身,犹在我心;伤在他身,痛在我心。不管有缘无缘,我都要超度他们脱离苦海。

唐代的无际大师有一个著名的“心药方”,又称“十味妙药”,分别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其中,与慈悲有关的妙药就占了至少四味:“慈悲心一片”,是要我们心中存一片慈悲。不论对这个世界,还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以一种慈悲的关切心去体谅。这也是我们做佛做人修身养性的总基底。

而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是家风。我们家的家风是勤俭,我父亲是兽医,他没有上过专门的医学,是自己勤奋刻苦学习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成了当地出名的土兽医。有一次我和他在家门前的荒地栽葱,别人种了两行够自家吃就收工回家了,他却领着我多种一行,还教育我说:不管干啥事都要比别人多付出一点,多努力一点,多干一点,就会有额外的收获,别人往地里送肥跑5趟,咱家就跑6趟,别人栽葱栽两行,咱家就栽三行,他总是这样谆谆教导我,他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年累月的奔波,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和别人一样付出外,抽出空闲时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遍四乡八村,干土兽医,常年累月的奔波和劳累,使他佝偻、瘦弱,但他的精神永不气馁,脸庞沧桑而又坚毅,永不停息,他忙完地里庄稼活后,又忙着打理自留地,父亲一刻都闲不下来,当他从外地回来时,总是拖着沉重的脚步,抽烟来解除疲劳。但是过度的疲劳也让他61岁就去世了。

我母亲勤于持家,白天到生产队劳动,晚上缝缝补补,把家里的一切都收拾的干干净净妥妥的当当的,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小孩们端着碗凑在一块,我总是发现我们家的孩子比别人家孩子碗里边要么多个土豆条,要么多一点酸菜,要么多一滴油,身上穿的衣服也比别人家干净整洁。这也许就是家风吧,受这个影响,我们弟兄几个都爱学习,勤苦耐劳,不断的追求进步。我是我们当地村和大队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也是我们乡上凤毛麟角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但这并没有让我知足和止步,后来又上研究生,上博士。工作上也是一样,不断的努力和追求进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