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的日用饮食(2 / 2)
四大家鱼不是名贵的淡水鱼,但是它们的产量能让更多的人吃上鱼,能让它们的产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接下来闪亮登场的是我们的四大名鱼,它们是:
来自黑龙江流域的鳌花(松花江鳜);
来自兴凯湖的大白鱼(兴凯湖鲌);
来自河南孟津的黄河鲤鱼;
来自苏州吴江的松江四鳃鲈鱼。
松江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出产最为有名。
苏轼的《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诗句。
吴淞江源出太湖,注入东海,盛产鲈鱼,顺理成章。
苏州吴江亦是有名的“鲈乡”。
有西晋张翰《秋风歌》证之: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
张翰对鲈鱼真是情有独钟,他成就了一个典故:“鲈鱼堪脍”。
说是季鹰在洛阳见到秋风起,忽然思念起吴中老家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于是回家去了。后来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张翰字季鹰,文学家,张良后裔,吴国大鸿胪张俨之子。有才情,善作文,性格放纵不拘,官至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莼鲈之思为由,辞官而归。
以思念家乡鲈鱼为名,辞官避祸,多通透人生啊!
从地域来看,蜀汉和孙吴的大部分地区属长江流域,他们的百姓和军卒如果吃鱼的话,就会以青草鲢鳙为主。
而曹魏所占据的地区更多的属于黄河流域,所以他们更可能会以鲤鱼和其它杂鱼为主。
作为孙吴政治集团的高层和文人雅士,更多的会以食用松江鲈鱼为主。
因为松江鲈鱼是高贵典雅的象征,长久以来浪费了很多骚客的笔墨。
不写一首赞美松江鲈鱼的诗,就和这个时代的顶流文学水平有差距了。
或者,至少写一篇赞美河豚鱼脍的。
三国时期吃鱼的方法很讲究,烤鱼是上不了台面的,那时贩夫走卒的吃鱼方式,得其味,实其腹而已。
讲究的做法只有两种,鱼脍和鱼羹。
鱼脍,就是生鱼片,汉唐时期最为流行的吃鱼方式之一。
神医华佗曾为广陵太守陈登治过病。陈登的症状是心中烦懑,面红耳赤,不能饮食。
华佗给陈登服药后,陈登吐出了三升赤头且首尾动摇的虫子。
病因就是食用了过多含有寄生虫的鱼脍。
鱼脍固然美味,吃多了或吃错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鲈鱼有寄生虫,河豚有致命的毒素。
美味和风险并存啊。
至于其他食物,南北方还是有些差异的。
曹魏以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米为主粮,也会吃一些小麦制成的麦饼或者是麦片汤。
孙吴和蜀汉以稻也就是大米为主。
至于辣椒、西红柿、土豆、玉米那是吃不到的,还没有被引进过来。
羊、猪、狗、鸡可以吃到,牛肉没有,宰杀耕牛是死罪。
浊酒,用米酿造,用筛过滤,十一二度,喝几斤无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