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一场虚惊(1 / 2)

加入书签

 剑起长安第二卷长安乱第二百八十二章一场虚惊五十岚且风松了口气:“我沿途留下记号,虽然盼着有人来破局,却没想到是李兄的人。他现在在哪儿?”

“是你留下的记号?”

慕容白短暂的惊讶过后,便恢复了往常的冷静:“他现在很安全,正在调查古贺悠介。”

“李兄没事,那就太好了。”

围观的百姓们突然爆发出一阵嘈杂,几人抬头看去,居然是一伙禁军挤了过来。

“官府来人了,慕容公子,我们得走了。”

慕容白担忧的看着地上垂死的菊川岱,五十岚且风见状说道:

“您放心,我会妥善处理好这一切的。等事情了结,我和宫原君必会登门拜访。”

“好吧。”慕容白听他这么说,也不再坚持,和柳无焉转身消失在街口。

看着涌上来的禁军,五十岚且风张开双臂,高声说道:

“我乃东瀛副使五十岚且风,副使菊川岱背叛我国,故我在此将其正法,闲杂人等,稍安勿躁。”

……

东瀛使节加藤武英被杀的案子越发的扑朔迷离了起来。

大理寺卿龚百泉看着广平王李俶送上来的证据,眉头皱成一团,许久也没有舒展开。

李俶倒是悠闲,坐在堂下椅子上悠然自得的喝着茶,把难题都交给龚百泉去处理。

距离古贺悠介等人死亡已经过去两天了,这虽然已经超出了李心安“约定”归来的三天假期,不过古贺悠介的罪证在这儿,还有山田松一的口供,李心安已经是安全的不能再安全了。

“这……这个……殿下,虽然说凶手已经查出来,就是这个古贺悠介,但问题是,他为什么会被杀,这个杀死古贺悠介的凶手,又是谁?”

龚百泉也是个聪明人,他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与那个李心安脱不了干系——古贺悠介为什么会变成一堆尸块,菊川岱为什么要杀清水信,橘安晴源为什么失踪,五十岚且风和宫原和也又为什么与菊川岱内讧,能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只有那个与他们都有过交集的人。

李心安!

李俶放下茶杯,斜眼看了龚百泉一眼,到这个时候,这位大理寺卿还是不忘拉李心安下水。

“杀死古贺悠介的人,是橘安晴源。不过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他不愿意露面。”

“橘安晴源为什么要杀古贺悠介?”

“因为古贺悠介杀了加藤武英啊。”李俶似笑非笑的看着龚百泉,“龚大人,您别在这儿绕圈子啊。”

“这……”龚百泉尴尬的咳嗽了一下,说道:

“虽然如此,那橘安晴源也要出面接受询问,不然,大理寺很难相信这就是真相。”

“有山田松一的口供在那里,龚大人还有什么疑问?”

龚百泉也是苦恼——这件案子明摆着水落石出了,就是他们东瀛人同室操戈,为了争权夺利闹出的人命。可他却不能就这么简单的结案,上面杨国忠之前已经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把那个李心安拉进去。

李心安啊李心安,你一个小小的右卫率参军长史,为何能引来杨相这么大的怨恨,你是睡了他小老婆了吗?

龚百泉挤出一丝笑容:“殿下,不是臣有异议,只是这个橘安晴源不露面,确实不好结案。”

“大理寺什么时候办事这么走流程了?”李俶冷嘲热讽道,“我怎么听说,大理寺是——不交十两银,三更见阎王。若交十两银,登时还故乡啊?”

“殿下说笑了。”龚百泉讪讪的道,“这件案子关系重大,牵扯到两国关系,大理寺不敢怠慢。若是日后东瀛发难,大理寺不好交差啊。”

“我堂堂天朝上国,还怕他们弹丸之地?”李俶冷哼道,“他们的人死在大唐的土地上,我还怕他们的血脏了咱们的地呢!”

“同室操戈,都闹到大唐来了。东瀛人若是知道还礼义廉耻,就该把这件事压下来。退一万步说,他们真的想从中拿点什么好处,那么东瀛,也就没必要继续成为大唐的藩属国了。”

“这……但是圣人若是问起来,大理寺不敢隐瞒啊。”

李俶眼珠转了转,刚要说话,只听门外传来一个声音:

“龚大人不必担忧,圣人那边,我会去说明。”

李俶回过头,冷冷的看着来人:

“今日朝中事务繁多,杨相不在尚书台办公,怎得来这里了?”

杨国忠微微一笑:“为臣子的,就是要给圣人排忧解难。现在圣人最担心的就是东瀛这件事,朝中事务哪里比得上,况且朝廷上又不是只有我一个杨国忠,我自然是要来这儿的。”

“杨相还真是圣人的好臣子,有臣如此,实乃我……大唐之幸啊!”

龚百默默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相互嘲讽,到最后终于是能插上一句话了:

“杨相,您刚才说,圣人那边您回去处理,是不是说明,大理寺只需要按照殿下的意思上报就可以了?”

“是如实上报。”李俶就纠正道,“我又不是一手遮天的权臣,龚大人看我的意思干什么?”

“是是是……是臣言语不妥,殿下请勿怪罪。”龚百泉一方面低头致歉,一边悄悄观察着杨国忠的脸色。

杨国忠倒是没被李俶这句话给激怒,淡淡的道:

“既然证据都在这儿了,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至于怎么处理橘安晴源、五十岚且风和菊川岱,就看圣人的意思了。”

“哦,对了,还有那个李心安,李俶殿下想要过问的应该是这个。”

“按照时间,他应该昨天就回长安了,为何现在还没有出现在大理寺?”

李俶皱了皱眉:“真凶已经落网,李心安根本是无辜的,还让他来这里做什么?”

“无辜吗?依本相看,却也未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