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离间之计两虎相争(2 / 2)
他双目赤红,恶狠狠地看向眼前的二位臣子,恨声道:“传我军令!全军整备!我要亲自率军,取拓跋戍项上狗头,为吾儿复仇!”
这……二位臣子面面相觑,只觉得有些荒谬,义军尚在大江南岸虎视眈眈,而萧琸、拓跋戍二人同为镇南王寇达麾下大将,竟要在此时引兵互相攻伐?此事镇南王若是得知,他会是何等勃然大怒?义军若是得知,会是何等蠢蠢欲动?这百姓若是得知,岂不是怡笑天下?
近臣们深知萧琸此言是个昏令,因怒兴兵向来都是兵家之大忌!可见萧琸这副悲愤欲绝的模样,他二人又实在难以在此刻与其唱反调,便只得在心中怒骂几声拓跋戍之愚蠢,各自领命离去。
原本平静的大宁府与开州,顿时因为马羽,艾杰夫二人之计,开始变得风起云涌!
镇南王府,寇达独自坐在堂上,满脸呆滞地看着桌案上斥候传回的军报,如今他的心情一如萧琸刚听到消息时的心情,荒谬绝伦!他反反复复地阅读着军报上的消息,一个字眼也不愿遗漏,可越看却越发觉得难以置信。
萧琸试图私吞黑火蒙辱拓跋戍?拓跋戍因恨暗计其子萧阳?若非此军报来自向来厚信的麾下爱将,寇达定会觉得这是奸人编造的军报试图哄骗自己,否则怎会有如此荒诞的传闻呢?
他只觉得怒火一点点地在心中升腾,握住军报的指节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有些发白,他沉着脸又重读了一遍军报,见军报上“二位将军不日之后或将会兵刃相战”的字眼,登时再也按捺不住满心的怒气,他猛地一把撕碎手中的军报,又一脚踹翻面前的矮桌,笔墨纸砚洒满一地。
他却犹觉得愤懑难消,负手在后、面目狰狞着不断在堂上踱步。
寇达实在是想不清楚,这明眼之人都能看得出来是有人的挑拨离间之计,分明是为了能够驱狼吞虎,消耗帝国军队的实力!而拓跋戍和萧琸二人,作为自己手下最受重用的二位大将,一个追随自己已久,素得自己信重,昔年十八就因战功赫赫,备位征西将军一职,镇守高岗城!昔日是何等明锐精进之人,却竟在一场寿宴遭人刺杀之后,就仿佛失了神智一般,屡屡做出些昏聩之举,整日杯弓蛇影,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乱其心智。
而另一个身为百战老将,父亲在位时就已是尊为讨逆将军,虽不像拓跋戍那般锐意进取,但胜在老成持重,向来是让人放心。
却没想到昔日多得自己仰赖的二位大将,如今却是因为这么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而互相引兵攻伐,真是让人笑掉大牙,自己堂堂一个权倾朝野的镇南王,手下却起了内讧,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自己?一个“治下不严”的名号只怕是怎么甩也甩不脱!
想到这些,寇达只觉得脸上一阵火热,也不知是因为怒火中烧,还是因为羞愤难当?
“来人!”寇达不愿在下人面前失态,连连深呼吸了几口,方才沉声喊道,可话里的怒意却依旧是难以掩饰。
久候在门外的卫兵闻声赶来,一进门就看到案桌被掀翻在地,笔墨纸砚也都凌乱地洒满了一地,卫兵心中顿时一凛,心知这是镇南王爷在发怒,他当即纳头拜倒,静静等候命令,头也不敢抬一下,不敢说哪怕一句多余的话语,生怕会触了王爷的霉头,引火上身。
寇达却懒得注意他是何种姿态,甚至连看都未曾看他一眼,只是用含怒的语气冷声令道:“传本王旨令于拓跋戍、萧琸二位将军!令其二人各自约束部队,不可任意兴兵,同室倒戈!另,传本王口谕,拓跋戍将军所中蒙辱定非萧琸所为,萧琸之子虽生死未卜,然已非折损于拓跋戍之手,此乃敌军驱狼吞虎之计,令其二人务必严查,莫着了敌军的道!”
“另外,再传令给其他驻守在前线的将军,令他等严明监控大江南岸义军的动向,防止义军趁虚而入,夺我帝国北岸阵地!”
又是下旨,又是口谕,下旨于公,口谕于私,足以证明寇达对此事甚是上心。
他们收到的此封军报已是在三天之前发出的,也不知寇达的旨令、口谕,能否在拓跋戍、萧琸兴兵之前下达,希望此番同室倒戈,帝国军队没有蒙受巨大损失,否则,不管他们是“爱将”还是“老将”,统统都要一撸到底!
卫兵头也不抬,只敢朗声应了一句“遵旨!”立马膝行倒退出了大堂之外,这才敢松了口气,站起身来去为寇达下旨。
寇达依旧独自站于大堂之上,此时心情略有些平复之后,再度回想此事,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他熟知义军一众领袖,没几个是有此番“驱狼吞虎”之决心的人,其中种种行事的风格,反倒是颇与文刚的作风类同。
寇达心中顿有些明悟,莫非,这是文刚之策?为了转移自己的视线?以使自己无有余力去对付他?
他越想越觉得很有可能,又大声令道:“传教皇急先锋摩格将军前来觐见本王!”
门外卫兵恭声应诺,领命离去,只留下寇达独自站在高堂之上,先前上怒气难消的面容,此时竟已是满面喜意:“文刚……你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
寇达遣去下令的卫兵,终究还是赶到了,当卫兵们分别带着寇达的旨令和口谕赶赴拓跋戍和萧琸的大营时,避免了双方在大宁府与开州的边界上兵刃相见,差点中了别人“驱狼吞虎”的离间之计。
而在收到寇达“万不可同室倒戈”的旨令与口谕后,或许是不敢忤逆寇达的王命,又或是觉得寇达的判断准确,都觉得中了离间之计,无论如何,虽是兵源已动,二将终是没有行同室倒戈之举,各自鸣金收兵,率军归营而去,从帝国的角度而言,似乎并未有多大的损失。
然而拓跋戍、萧琸发兵互相攻伐的消息,却终究是如同迅猛的飓风一般,短短几日之间便传遍了帝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了个个阶层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同的人知晓消息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如底层之穷困百姓,不知其中暗藏着什么门道,只听过、笑过到也罢。
如帝国之朝廷高官,免不了暗地里骂几句寇达御下领兵不方,骂几句拓跋戍、萧琸昏聩无智,轻易就中了他人之计,心里却免不了有几分戚戚然。
而义军之中,则敏锐地从中发现了反攻的良机,个个厉兵秣马、摩拳擦掌,试图北上击败帝国的军队,从而一举进取天下。
一时间各地义军风起云涌,竟更甚于往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