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 关于儒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认知(2 / 2)

加入书签

原来格物就是科学呀?这么理解却不对。

格物是方法论,科学是实现格物的手段。格物这种方法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找规律,规律才是真知灼见!

这里面还有两个重大问题。

格物是穷极其理,我们现在的科学手段能够穷极其理吗?也就是说我们真的能看到物质的本质吗?

一开始,人们认为原子是最基本粒子,可是后来发现原子就像太阳系,里面有太多的东西!再后来是夸克,夸克之下,谁也不好说了,那是一片虚无?这是我瞎说的,但是我认为再穷极下去意义不大,因为中国另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已经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又为我们提出一个重大问题,怎么就无中生有了呢?

如果以‘规律运行的结果‘来解释也说得通。

但穷极下去,规律是怎么来的呢?自然生成的?就像一堆零件堆在地上,被一阵狂风吹过,于是装配成了一架飞机,还自由自在的飞翔?要知道,构成物件的基本粒子之间的规律并不比零件构成飞机飞行的规律简单。

于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最后成了神教徒?

扯远了,还是说格物,格物就是剖析事物,寻找知识。至于怎么格,孔夫子认为,告诉了你吃饭可以长身体,你要问怎么吃,那他老人家不会告诉你,只是在心里鄙视你,我管你拿手抓还是拿嘴啃,只要你吃进肚子你,你就不是白痴!

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话更是烂大街,仿佛只要上过一年级的人最终都会说。甚至更多的人将之作为人生目标来激励自己。

但这句话其实是孔夫子对他三千弟子介绍自己的,并不是对天下老百姓说的,老百姓没有必要高标准严要求。

因为不是圣人,你就做不到!当然,如果你能做到了,那你不是圣人起码也是个闲人!

三十而立不难,低标准,三十了,自立,自己养活自己总可以做到吧?可夫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老人家说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而立是指他老人家确立了学问的方向,确定了该做哪方面的事。

所以到四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将要研究的学问弄懂了,融会贯通不再困惑。他老人家不惑,是不是找到了格物的具体方法了?

估计是,要不然只过十年就知道了天命!

天命是什么?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世界本源,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够了不起的,在古时候的条件下,五十岁就知道了客观规律,应该大大点赞!

也许现在还有人不服气地说,我上小学时就确定了三观!真是这样吗?只能说你不知道三观是公的还是母的!

听到有人讲我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心中不是嗤之以鼻而是悲哀,因为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到死都不知道天命为何物!

当然,老百姓又何必知道,因为我们无须明明德于天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