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喏”(2 / 2)

加入书签

兵部大堂内,欧阳振华正在京城的地图上比划着什么。</p>

“警备三团除留守外城九门外,多余的兵力已经派入内城与警备二团在内城各要地设立阵地和检查点。”</p>

“警备一团已经分布至皇城内各朝臣的家外开始戒备。”</p>

“警备一团中的满人营,已备派至各满臣及王公府邸外围。”</p>

“中央禁卫团已经开始警戒紫禁城和国务院。诸位大人的上下朝沿途也改由中央禁卫团戒严。”</p>

“整个京城内所有满人聚集区已全部派出士兵盯哨,各检查点均拉有电话线路。如有异动,兵部会立刻收到警讯。”</p>

欧阳振华没有想到。中央警备旅的接管居然如顺利。欧阳振华甚至不知道他们竟然有一套京城紧急事态戒严方案,中央警备旅在没有得到通知前就已经对整个内城进行戒严准备,各戒严点已经派出观察人员。只需要上级一声令下,各部队就可以按预定方案开赴各地。</p>

随着各部队抵达预定驻守地点构筑工事并设立检查点后,一些情况也纷纷汇集到兵部。发现满人有组织的进行活动、收查到非法枪支、部分警戒点士兵与满人发生冲突等等,这些情况无一不表明满人开始为满人天下做准备。欧阳振华拿起电话将这一情况立刻报知参谋本部,同时提醒参谋本部注意城外各旗营的动向。</p>

参谋本部内也是一片忙乱。这些年虽然八旗各部已渐凋零,整个京城内外的防卫力量已实际由汉人为主体的现代化军队接管。但原有八旗各部依旧驻守各自的营地,而且还以武警的要求给他们配备了相应的武器。这些人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这么多枪支也是一股力量。丰台大营的主力不能动,一但这些部队开始调动可能会给满人认为汉人要造反的映像,如此恐怕会引起满人的反抗。所以只能抽调西山大营的特种部队对这些地方进行监控,而监控的结果则是有枪支弹药向这些营地流入。不仅如此,城内外各检查点均搜查出有协带枪支的满人,而因为收缴这些非法的枪支举动,已经造成多起枪击冲突事件。现在双方都在克制,可再这么下去,一定会爆发大规模冲突而最终引发局部战争。这对保持政局平稳是不利的。而最让王士珍烦恼的是来自颐和园的报告,颐和园侍卫祁以德接连几日连续报告说,颐和园开始有满人集结,部分满人携带有枪支。</p>

面对如今的局面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让李鸿章伤透了脑筋。想让政局平稳的从满清过渡到新朝,这似乎并不可能,满汉冲突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何将这种冲突对朝局的影响降到最低,才是李鸿章正真需要考虑的问题。思考几日后,李鸿章以总理的身份密令兵部与参谋本部,对在京满人进行严格监控,各部队进入战争状态,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并责任两部做好必需在一日彻底平定满人可能叛乱的准备。</p>

日复一日的上朝议事。各地政务也如往常般照旧处理,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朝堂上却看似平静如常,京城内外的气氛越加紧张。这是大战前的宁静。京城内,满人以慈禧太后为首正在努力的集结人手,汉人以李鸿章为首正在不断破坏满人的打算。京城外,以务时报为首的宣传机构正在打口水仗。各大报纸上不断出现证明李明的汉人的文章,也不断有强调满清统治为正宗的言论。不过在某些人的刻意操纵下,满清言论正在节节败退。</p>

各地县府努力的平稳地方态势,凡是有满人聚集的大中型城市。各地都派出衙役对满人居住区进行保护或者可以叫做软禁,这取决于最后是谁登上皇位。他们对到底谁来统治朝廷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新旧交替之时会不会对他们的官职有影响。各地县府都在提心吊胆观望朝局的变化,好让他们在势态明朗之时及时对新皇宣誓效忠。</p>

但让人很奇怪的是,已经举起反旗的东北战区却没任何向关内调兵谴将的迹象,所有部队依照正常操练。朝廷也没有任何向东北出兵平叛的迹象。及时已经关闭的山海关,从东北来往运送物资的火车依然正常的行驶。好像从来没有发任任何事一样,似乎朝廷忘记的东北的叛乱,东北战区司令袁寿山也好像也忘记了他的檄文说要进攻关内迎回汉皇。这个情况让各地官员摸不着头脑,朝廷不出兵平叛,叛乱分子也没有进攻京城,难道说朝廷和袁寿山答成了什么秘密协议不成?可这是叛乱呀,有答成协议的可能吗?</p>

当然没有,没有人能比的过慈禧想更快剿灭叛乱。这种公然迎汉皇废满清的叛乱不能在第一时间派大军进剿。这会让天下有心之人群起而乱之。一个杨洪之乱朝廷经制之兵就无对平叛,如今连洋人军队都能打败的强兵,想要靠已经堕落的八旗子弟平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但是。慈禧也曾公告天下要平定叛乱,严旨更是已经下了七八道了,然而响应的都些满人为主却没有任何能用于作战兵力的地方,任何主力军队哪怕是响应一声的都没有。慈禧不敢在此时责罚兵部与参谋本部,因为京城的局势已经表明满人已全面处于劣势,她害怕这两个掌管军队的部门向她发难。而最让慈禧痛心的是。奉命在宁波抓捕李明的独立一团,已经实际沦为李明的卫队了。</p>

慈禧对此无可奈何。但她也发现包括袁寿山的所有汉军并没有任何异常的举动。所以她认为满清统治这些年还是有大义大手的。所以慈禧退而求其次,她希望能尽快让满人新皇登基确认大统,再以天下大义的名头重新控制蠢蠢欲动的各部汉军。然而自奉天屠杀之后的满清贵胄已经凋零,慈禧在祖庙里翻了几天的祖谱,电话也打了不少。终于找到爱新觉罗一系的皇族中,乾隆帝的十七子庆新王永璘一系还有时在天津的贝子载振一家。慈禧叩谢了祖宗的保佑,然后一个电话打给载振,要他立刻进京登基为帝。</p>

载振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借着祖上的荫庇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富有,而他也借着皇族之名在天津做生意也是风声水起,这时要是同意登基为帝,那势必要与满朝汉臣起冲突。载振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而婉据太后的意思。慈禧在电话那头又是痛骂载振不思上进,又是哭求载振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p>

就在慈禧放下打给载振的电话后,国安局就已经得知这通电话的内容。李鸿章急于众汉臣议事,却不得结果,必竟今上远在宁波已经半个月没有联系他们了。今上的心思无人能猜的到,看来是要派个人去面现今上。可发电报不回,派独立团长亲自面见今上以确认朝局,依然没有任何回应。到是独立团长说今上如今在杨家村的做起了贩鱼的生意。</p>

时间这一拖就拖到了八月初。载振终于经不住两宫太后的轮番劝说,加之生意也日渐艰难,载振还是答应了两宫太后,但出于安全起见,借口收拾家什需要三天时间,以观望朝中动向。</p>

李鸿章反应很快,就在载振答应入京称帝而得不到今上旨意的半小时后,严复的专车已经在开往天津的路上。大清航速达到33节的新式侦察舰驱逐舰望海号已经停在大沽口待命了。</p>

到了第三天中午,见朝局没有任何变化的载振终于从家里出来,在一小队侍卫的护卫下坐着马车向天津火站驶去。而与此同时,望海号抵达宁波港。下了船的严复马不停蹄的往杨家村赶。</p>

杨岐山家中小院中的葡萄架下,原来摆着歇凉的桌椅已经被撤去,平整过后的土地上铺着一张厚厚的毯子。毯子上面对面的摆着两方小案几,案几的后面各铺着一方凉席。</p>

一身汉装的李明跪坐在凉席上,正在于立于一旁的嫡长子李纯低声的说着什么。李明案前的小几上摆着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火炉,炉中淡蓝色的火苗包围着茶壶的底部,让壶中的水发出轻微的滋滋声。等到水开的一刻,同样跪坐于一侧的正妻李杨氏拿起茶壶开始冲泡茶水。</p>

刚刚才走进院门的严复一见此情形,并没有立刻上前见驾,因为这是汉唐时代极正规的奏对格局,此时哪能穿着满清朝服面圣。严复摘去顶戴脱去官服,将辫子打散后随意盘了个发髻,从枝上折下一断细树枝插入发髻作为固定。因为一时找不到汉装,只得穿着里衣上前。双臂抱环,双手叠掌,两根大拇指竖起后弯腰下拜至90度:“臣严复拜见吾皇万岁。”</p>

“严卿免礼,请入席。”李明微笑着说道。</p>

严复再拜,口中言道:“喏。”(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