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胜利的归属(2 / 2)

加入书签

随着一支支部队的调动,参谋本部的中央的作战地图上代表各部队的旗帜也在不断的向西移动。</p>

“阿列克塞耶夫真是个废物。鄂木斯克拥兵三十万,单是卡拉钦斯克前线就拥兵十万余。面对我军三个师不过三万多人居然只守不攻……嗨――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冯国璋摇了摇头,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长叹道:“换我指挥那肯定是立刻两翼包抄断其后路,就算俄军战力再差也是十三倍的兵力呀,用人硬堆也能吃掉这三万人呀。”</p>

“谁说不是呀。不过俄国的战力不是一般差呀。从情报上看,这四十万俄军中至少三十五万人都是去年临时征招的农民,训练和武器都不足。加上前期被日军接连冲击导致溃败,估计是有了心里阴影了。”段祺端也无奈的说道:“不过正是因为如此,才更应该选择主动出击。即使不能全歼敌军也可以将敌军正面击退,至少可以将士气提升到正常状态嘛,更何他们此刻兵力是绝对优势呀。如果这样的条件还只是一味死守,俄军士兵将彻底丧失作战意志。”</p>

“哪里用的着这么麻烦。只要从我军两翼各派出五万军队,摆出一幅直插我军后路的架势,我军得此消息必然要选择后撤。以免被围。”</p>

“如果此时我军选择撤退那对俄军来说必然能提升士气,如果我军坚守就集中全部兵力强攻。即使我军再采用空投补给,可一次空投又能投多少?只要俄军日夜不停的进攻,我军的空投无论如何也不能跟的上消耗呀。四十万对三万,耗也耗死了呀。”</p>

……</p>

就在冯段二人对着沙盘对俄军评头论足之时,浑然没有注意其它参谋们望着他们那仇恨的眼光。</p>

“你们两个到底哪边的?!”王士珍很不满的将刚收到的电报拍在冯国璋手里:“要是我国的敌人都向俄军这样能一触既溃,我军能减少多少无谓的伤亡。再说俄国想要出击也要先了解我军的兵力情况吧,派出的侦查兵不见回头,阵地前沿也是冷枪不断。俄军对我军一无所知,连我军阵地上有多少兵力都不知道。你让他们如何包围。”</p>

“呵,好家伙。”冯国璋扬了扬手里的电报:“三个幽灵小组差点将俄军一个侦查连给全歼了,如此一来俄国对我军可谓一无所知,当前情况下要么坚守不出要么全军压上。别无它法了。”</p>

“阿列克塞耶夫肯定不敢全军压上来,我估计,阿列克塞耶夫现在最担心是我军前锋会绕过卡拉钦斯克前线直接攻击鄂木斯克。以我军的机动能力来说,阿列克塞耶夫也绝对相信我们有这个能力。”段祺瑞果断的说道:“只是俄军连战连败让尼古拉二世暴跳如雷,为了防止阿列克塞耶夫被沙皇逼到狗急跳墙的地步,必需给阿列克塞耶夫更大的压力。虽然我军前线兵力不足。但前期的佯动可以照原计划进行。”</p>

“我看直接把佯动做成真的。下令给梁华殿,让他不停的给俄军施加压力,逼着俄军按照我们的意图来打。”</p>

“北线的藩属**队都撤下来没有?”王士珍突然问了一句与战事毫无关系的话。</p>

“王总长请放心,全部都撤下来了,现在前沿阵地和后续部队全是我中华的军队。”</p>

“这点务必确实到位。同样就像皇上的说的那样,中国人的胜利,只能由中国人亲手获得。海军仅用一场大战就奠定了我国在海上的地位,而我6军更不能落后。鄂木斯克就是中国人证明自己的地方,更是我中华皇家6军证明自己的地方。6军,必需为中俄之战画上圆满的句号。”</p>

参谋本部的调令一条条出去,如同一道道“催命符”一样再三催促前方各部队加快行军度。梁华殿更急,整个西伯利亚驻守的俄军是直接投降,他所属的原中路兵团在战役开始后就没打一仗,唯一在鞑靼斯坦这一仗还是乘敌不备的偷袭战,这点战功足以影响到即将到来的开国封赏。如今寿山兵团的十余万大军正在向鄂木斯克挺进,如果他不能在寿山兵团抵达前攻下鄂木斯克,那将来的战功必定要被寿山给分走。梁华殿也相信寿山此刻也在不停的向鄂木斯克进军,因为他如果没能在鄂木斯克被攻下之前投入战斗,那会影响到他的军功。所以梁华殿不等后续部队抵达,就将第一,第二两个主师派了出去,从两翼绕过俄国防线直插鄂木斯克。</p>

一个师的大部队进军瞒不过俄国,必竟这里现在还是俄军的主场。阿列克塞耶夫得此消息后大惊失色,他不敢抽调前线部队,于是从鄂木斯克朝南北两方各派三万兵力前去阻击,不想两支部队接连被中国人击破。北面的中国第一师已经攻至距离鄂木斯克四十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南线的第二师此刻距离鄂木斯克五十公里还在继续前进中。</p>

怎么办?阿列克塞耶夫只能向前线派出援兵延缓中**队的进攻度,同时加紧构筑和加固防线,至于沙皇陛下一再严令他立刻出兵进攻西伯利亚的旨意,他早就扔到一旁去了。在他看来,能守的住就不错了。</p>

但短短的几天时,中国后续部队接连抵达卡拉钦斯克前线。有充足兵力的梁华殿,除了再向南北两个方向加派一个师的援兵后,他集中了前线剩余的五万兵力向俄军卡拉钦斯克前线阵地动了猛攻。因为梁华殿等不下去,寿山兵团主力已经接近恰内了,在他看来,中国人的胜利不仅要中国自己夺得,更应该由他来夺得。</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