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婚约(1 / 2)

加入书签

 知字桥黍鱼坊有一早市,市衢中心有间腥膻铺。

每日东方既白时,铺主便会从屠宰场拉来一车肉来贩卖,将铺子挂得满满当当的。

但铺主的肉,却从不愁卖不完,因为在辰时之前,他铺子上的肉,必将告罄一空。

当屠夫的,哪个瞧着像面善的良人?

此铺主更是如此,因为他只有一只耳朵,乍然一望,必然生畏,

虽然铺主长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恶人模样,但铺子却极受老百姓尊敬,因为他正是井泉书院的先生——朱屠。

朱先生壮而不肥,魁而不悍,虽缺了一只耳朵,但莫名给人一种亲近感,这或许与他是教书先生有关,也或许与他爱笑有关。

所以,朱先生就如桃符上的门神一般,虽然瞧着吓人,但却不畏惧。

至于朱先生为何会少一只耳朵,还得从他坏了这卖肉的规矩说起。

肉可是奢贵物,只要暗地里动点手脚,便能多赚不少,哪个肉贩不是背地里注水,便是在秤上动手脚,反正就是缺斤少两。

朱家世代都是屠夫,自然深谙其道,这缺德事也没少干。

但朱屠继承家业之后,决意要一扫此不良风气,便在铺子上挂了一面木牌,上面书写道“缺斤少两,偿还十倍”。

身为书院先生,本就口碑极佳,有此承诺,自是令人信服。

自此,上朱氏肉铺买肉者络绎不绝。

其他肉贩见此,无不眼红,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难免就起了歪脑筋,打算坏其名声。

一群肉贩合计了一番,决计买通一人去污蔑朱屠缺斤少两。

那人先是买了一扇猪耳朵,离去之后,便将其调包,换成一扇更小的猪耳朵,然后再拿回肉铺,大肆诽谤朱屠缺斤少两。

街市热闹,顿时引来许多人围观,肉铺被围得水泄不通。

那人更是摘下木牌,将之一脚折断,并指着朱屠的鼻子臭骂:“为了蝇头小利,以此噱头,哄骗百姓,此乃奸商,如何配为人师?”

旁边更有几个托儿,起哄附和。

但更多人则是持以怀疑的态度,不信朱屠先生会做如此败坏名声之事。

朱屠拿不出证据,自知强行辩解,只会越描越黑,所以他一直沉默不语,而且他神色始终如常。

人群中,一位孩童为老师辩解道:“朱先生才不会干这种缺德事!”

说完,便哇哇大哭起来,仿佛受尽了委屈。

朱先生是才动容,拿起屠刀,对那污蔑他的人,冷哼道:“卑鄙小人,欲坏我名声,我便教你知晓,这世间读书人,胆魄之雄浑,岂会惧怕尔等宵小!”

话音未落,只见他手起刀落,割下左耳,然后丢弃于那人身前。

朱先生任血直流,冷漠道:“我朱屠卖肉,以性命担保,绝不缺斤少两。”

围观者且不说有孩子就读于井泉书院,更有不少本人就曾在井泉书院求学过。

见此一幕,众人先是心惊,后是愤怒。

不知谁人怒喝一声,打死这卑鄙小人,众人便蜂拥而上,将那污蔑者打得半死。

最后那人捱不住打,便吐露了真相。

朱氏肉铺的生意也就更上一层楼,火爆异常。

后来,有人问道,“若那人买的不是猪耳朵,而是猪心,先生又当如何,难道将心挖出来给他?”

朱屠笑道:“挖了便是!”

“如此未免太过偏激!”那人讶然道,“人无心,何以活命?”

朱屠淡然道:“人可死,名不可臭也!

读书人背负污名而苟活,便如鸾栖樊笼,鲸困池渊,不得快活,活着有何意!”

每日卖完肉之后,朱先生便会回家沐浴更衣,而后再去书院教书,日复一日,寒暑不断。

按理说,朱屠靠卖肉营生,已然不缺钱,但他家反而愈发清贫,其父死后下葬,更是连一副好棺木都买不起,好在其学生听闻此事,凑钱为其买了一副。

朱家之所以穷,是因为他将钱,用以修缮书院,并资助那些穷学生,且资助的对象,不论天资,只论求学之心。

所有人知道,等井泉书院那位人瑞老山长过世,下任山长板上钉钉,非朱屠莫属。

但只有少许人知晓,老山长早就想告老让贤,颐养天年,奈何朱屠死活不答应,说是当了山长,便没时间卖猪肉了,赚不到钱,不少学生就要辍学了。

今夜,朱屠所写之信,尽皆是为还一人情。

这人情欠于一位少年,少年正是雨生,雨生每次在书院旁听的时间段,正巧都是朱屠在授业。

雨生后来打听到朱先生家之所在,便每日用荷叶包裹一块豆腐,偷偷放置于其家门口,而后敲响门板,惊动朱屠的妻子后,立马溜走。

朱屠自然知晓是谁干的,他本想付给雨生豆腐钱,又怕伤了其一片好意,故而想着以后下堂后,送给雨生一些书,或者笔墨纸砚,但雨生每次一下堂就跑的飞快。

此事,朱屠惦记了许久,不曾想少年却遭受横祸,含冤而死。

朱屠亦曾想过为其翻案,但他有太多顾及了,一旦出头,他那些门生,必会支持他,而只是庶民的他,士族们对他的顾忌,可远不如楚冬青,稍有不慎,便会酿成更大的悲剧。

而今有楚冬青有起头,他必然要全力相助,他写信便是号召曾经的学生,为楚冬青撑腰造势,虽是寒门书生,但比之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百姓,更有分量。

朱屠二十五岁便开始教书育人,如今年近花甲,其门生之多,可想而知。

洪止楚只觉重任在身,当是义不容辞,就算一夜不停歇,也要将信送完。

好在裴氏知晓此事,派来不少马车,任他们驱使,让他们轻松了许多。

......

楚冬青陪同在娘亲身旁,一如往常般,将今日经历之事,讲述于她听。

苏氏听罢,叹息摇头:“庶族百姓之性命,在士族眼中,真真如砧板鱼肉般,任其宰割?

也难怪你兄弟俩都要为之出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