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步入大学(2 / 2)
刘一军出生山东ly的农村,和张伟德一样家境贫寒,全靠自身努力才考到伤害。他家祖上三代都是农名,父母为了培养他成才,早早把他的姐姐嫁了,用女儿的聘礼和牙缝中省下的钱供他读书。其实他刚出生时,父母本想让他长大从军,所以才取名“一军”,这样既不用花钱又能脱离农籍。谁料他小时候一直体弱多病,跑几步就喘不上气,干点农活要休息半天,这要是真去当兵估计小命难保。于是夫妻二人改变战略,让他弃武从文。可惜他资质不高,读书全靠笨鸟先飞、贵在坚持,高三复读一年才考得高分被交大录取。他们村的老村长得知这一消息,立刻组织村民们一起凑钱,毕竟恢复高考后,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考取上海名校的孩子。
刘一军和张伟德同一天到达上海,他下了火车就立刻赶往学校报到,所以比张伟德早一天住进宿舍。他长相平平、性格老实,还有些死心眼。他小时候家里穷,下雨天干不了农活,为了省点口粮一家人只吃一顿饭其余时间躺在床上睡觉,所以每次一下雨他就习惯性地睡觉;后来父母让他读书、要他成才,他便一心学习,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错失了许多年少时的快乐;等考上大学,父母又担心他没钱吃饭,教他如何做馒头,还借了粮票买十斤面粉让他带去上海。所以,长这么大刘一军只会三件事:睡觉、读书、和面。
不过他待人真诚、懂得感恩,刚见面就将自己的故事全部告诉张伟德,说起家人和村民一起送他上火车,眼眶都湿润了,他不求未来能够大富大贵,只求不辜负全村对他的期望。张伟德听后很有感触,相同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求学经历让他与刘一军一见如故,也道出了许多真心话。那天晚上,为了省钱的两人像模像样揉捏出20个馒头。之后的日子,他们每天带上馒头去食堂用一毛钱让卖早饭的大婶帮忙蒸熟,再花上一元钱买两个菜,这些便是他们一天的食粮。
过了几天,他们迎来了第三位室友:陈涛。陈涛出生在bj的部队家庭,父母是干部,从小对他十分严厉,待人接物没达到要求就是一顿斥责;考试不是第一名又是一顿体罚;偶尔问邻居借钱买零食更是一顿暴打。这十几年的束缚让陈涛下定决心要脱离父母的牢笼,找回人生自由。所以在高考填志愿,他偷偷选了上海的大学,这才机缘巧合成了张伟德、刘一军的室友。不过他与两人完全不同,不仅长得帅气,身材魁梧,而且家境殷实,做派也大方,进校第一天就请室友去食堂大吃一顿。打开他的行李箱,衣服、棉被、塑料盆、瓷杯样样不缺,除了随身带的手表、钢笔还有一只小型的收音机,让张伟德十分羡慕。陈涛性格外向,做事大胆,离开了父母,就像头脱缰的野马,才没几天就把宿舍楼的同学都认识了一遍,还时常拉着张伟德和刘一军外出游玩。可惜他的室友们囊中羞涩,每次只能眼巴巴地看他,不敢随便花钱。开学前几天,刘一军劝他收收心,多看看书,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寒窗苦读12年,进了大学就应该及时享乐。他知道刘一军和张伟德不是他的最佳玩伴,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最后一位室友身上。
终于在开学前一天,他们寝室等来最后一位室友:彭文海。彭文海是本地人,长相清秀、皮肤白嫩,也是唯一由父母送进宿舍的男生。他的父母和善又啰嗦,忙里忙外帮他收拾床铺,得知室友们都是北方人,更加客气地拜托几人好好照顾儿子,而他本人则害羞地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没有一点都爷们的血气方刚,倒像一个娇弱的大姑娘。
等他父母走后,四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相互熟络起来。寝室熄灯后,他们躺在各自的床上开始了热闹的夜聊。他们从童年聊到未来,从爱好聊到理想,从农村聊到城市,虽然大家出生不同,可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让四个年轻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等所有人都睡着,张伟德回想四人的谈话,发现原来出生在大城市所享受的好处远远大于农村。就拿高考成绩来说,他和刘一军的考分足足比另两位高了100分,可最终四人考入却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城市资源充足,而农村竞争激烈。在经济条件上,彭文海的父母也是普通工人,收入却比他老家的岗位高出好几倍。除此之外,上海、bj的家电、服装等物价竟然比农村便宜,难怪那么多人挤破脑袋都要挤进城里,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留在大城市生活的决心。
↑返回顶部↑